作者 | 谢明宏
编辑 | 李春晖
先有金句还是先有剧,这是个问题。
最佳情况当然是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中自然产生了金句,但眼下更普遍的情况却似创作者先列出 " 网络金句一百句 ",再编出故事将它们连连看。就像北方冬天小区里光秃秃的树杈,愣是被绑上一身塑料花。
典型如早年的 " 歌名电影 "《一生有你》《大约在冬季》《栀子花开》《同桌的你》《为你写诗》……这几年不知是受了日剧的传染还是热搜的蛊惑,国剧的金句也眼瞅着亩产万斤。
金句能拉高作品的调性,更妙的是直接给观众准备好了转发语,也给非观众递了话头,走过路过,都来唠两句。如今很多演员和制片人在看剧本的时候,都要求鲜明的标签和金句,否则就是定位不准。倒也不是大家都得了 " 金句癌 ",归根结底是现在的传播环境闹得。
不管是微博热搜还是抖音剪辑,二次传播和观众本身都在刻意放大焦虑和选择性消费 " 短平快 " 的金句。一些富有攻击性、情绪化的台词截图被社交媒体(尤其是短视频)广泛传播,好的效果是靠话题营销和情绪炒作带动出圈。副作用则是对剧集断章取义,损害作品本身内涵。
" 也不是说不行,但真心希望这种一篇公众号几个热搜就能说明白的剧,少少益善。" 这是网友给《婚姻的两种猜想》的评价,挪来给同期的《我们的婚姻》似乎也并无不妥。它们都是 " 金句体剧集 ",乍一看很有话题度和丰富的价值输出,代入角色却时常让人感到脱节割裂。
一个普通人在二十集里经历十七八个狗血事件,本身就够 drama 了。而在每一个满地鸡毛的夹缝里,她都不忘输出犀利漂亮的金句,自信的眼神里满是对热搜的渴望,难道不可怕吗?
大众共情被社交媒体所营造的拟态环境推至高潮,情节成为猎奇爆点和媒介景观。根本没人注意到角落里的那个角色,承载了多少不堪承载之重。
反推式创作
" 收起你那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我们的婚姻》里,当御姐范儿十足的白百何,对 " 好嫁风 " 佟大为飙出这话时,爽度拉满!金句体剧集的口号总是这样充满女性自我解放的正能量,但实际却更为深度地陷入了一种现代媒介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中。
好比十几年前的慈善活动,总喜欢叫山区被资助的小孩上台唱《感恩的心》。非要台上台下陷入普遍的涕泗横流,主持人当天的煽情工作才宣告达标。他们的确心怀感恩,但这种过度剖白自身的展演,本身就是对其身份焦虑的二度强化。
同样的,如今 " 三观够正 " 的都市剧里,还没尝过 996 的苦就以革命者姿态去抨击社会习见的女人们,也避免不了类似的尴尬展演。凭什么你在外挣钱养家,我就要负责貌美如花。为什么你以为我喜欢智利车厘子,而不是仙居杨梅?到了点不下班,在那儿演给谁看呢?
白百何在《我们的婚姻》里饰演的沈彗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带着价值观去战斗,从剧作角度看有多么割裂。二十多集的剧情下来,这种 " 金句书写—场景构建—剧情串联 " 的创作方式,恕硬糖君难以苟同。
首先,我们明显能感觉到,这些剧情和金句都是为热搜量身订做。男女分工,亲密关系,亲子陪伴,原生家庭,职场奋斗,商战风云,婚姻危机,公众号爱写什么金句体剧集就有什么。不说全都政治正确,听完那也是舒坦熨帖。
其次,为了给金句们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就必须进行相应的 " 场景搭建 "。比如全职妈妈嘲笑职场妈妈的场景,完全生拉硬拽。曹曦文饰演的全职妈妈带孩子第一天转学,门口的全职妈妈就拉着她说沈慧星的坏话。今天菜买了吗?老公的西服熨了吗?茶道花艺点心班报名了吗?怎么有时间在门口嚼舌根。
最后,虽然剧的大主题是激情演讲,但也不能真弄成 PPT。金剧体剧集把多个场景进行串联,就构成了一集乃至几集的故事线。可那些本来就不适合揉在一起的场景,串联之后会更加诡异。《我们的婚姻》里,佟大为女儿被绑架一段,没有十年脑血栓都写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