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 远 别 对 生 活 冷 感 |
伍迪 · 艾伦,大家太熟悉了。
大学有段时间,我很迷恋他,迷恋他拍城市,拍文学、艺术、音乐,拍主人公用飞快的语速对话,拍迷人的旧时光 …… 偶尔我会点开他的电影来 " 避世 ",试图花上 2 小时,穿越到复古世界休息休息。
《午夜巴黎》
现在也喜欢,只不过滤镜没那么重了。近几年伍迪 · 艾伦性丑闻缠身,当我击碎那些美好的东西,发现他无非也是个 " 糟老头子 "" 直男 "。
伍迪 · 艾伦尤为擅长拍女人,因为他迷恋女人,毫不掩饰地表达对聪明女人的欣赏,哪怕这些女人背后有无数的缺点。
他用镜头去凝视她们,去批判她们的善变和不忠,塑造出无数个复杂的女性角色。" 女人既可以是猎手,同时也是猎物。" 他试图深入女人灵魂中复杂的一面。上映不久的《纽约的一个雨天》说的也是这个。
《纽约的一个雨天》
不过这次我不太满意,他聊女性,怎么还是没逃脱套路:女人们总是想从男人那获得什么财富上的、" 见识 " 上的、个人修养上的长进。
女主艾什莉又是典型的 " 乡下女孩 ",出生在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父亲是开银行的,就算家底再殷实,也没能撇开纽约人的偏见。
男主盖茨比和女二茜 " 毒舌 " 了一把亚利桑那
她是校报编辑,渴望成为记者,向往文艺圈,得知自己有机会去纽约采访大导演后,满心要拿到独家新闻。
而盖茨比是上东区文艺男孩,浸泡在丰盈的文化环境中成长,对上流社会和文艺圈嗤之以鼻,因为从小见多了他们的虚伪(伍迪 · 艾伦日常讽刺上层社会)。
平时爱好酒吧钢琴、百老汇和纽约的雨天。他计划跟艾什莉在纽约度过一个浪漫的周末,在短短几句台词里,就可以窥探到他在纽约的品位生活。
而艾什莉对纽约的印象,还停留在小时候跟父母只花了 200 块,就买到了爱马仕和劳力士。
电影仅开篇 5 分钟,伍迪 · 艾伦已经交代好了男女主的区别,他们的精神世界简直没有交集,各自话痨,各自陶醉于自己。那剩下的怎么演?
去到纽约,浪漫旅行计划当然没有顺利进行,男女主也几乎没有同框,而是各自发生着戏剧性的事情。
艾什莉顺利采访到敬仰已久的大导演罗兰,还被他戏谑为 " 缪斯 "。跟编剧一起 " 抓奸 ",哪怕这跟她一点关系都没有。邂逅了电影男明星,打算献身来完成这天的奇遇,动机正如她的这句台词,是所谓可以 " 光宗耀祖 " 的事。
被抛弃了一天的盖茨比,即便忧郁,也还能撩遍女影迷。信手拈来的弹琴唱歌,在对话中时不时往外溢出文化底蕴,在跟不同身份的人交往时透露的涵养 ……
终于等到艾什莉,他没有生气也没有埋怨,甚至在艾什莉分享自己在一天内跟三个不同男人的经历时,他还认可着女友的魅力,继续履行马车的约定。
伍迪 · 艾伦又在塑造完美男主形象了,而女主形象还是 " 傻白甜 "" 渣女 "。
她的野心和理想在阶层面前,被砸得一地鸡毛,刚接触到这个圈层,她已经开始迷失自我了。
这么一个有野心、有欲望、自私、无知的人,确实很难被观众喜爱。
但你其实不会怨她,是生长环境和社会现实限定了她的认知范围,而她有权利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也有权利浇灌自己的欲望和野心。
这也是盖茨比喜欢她的原因,他看到了艾什莉身上那股勇猛劲,她美丽、聪明,也普通、会真实地表达自己,跟他从小接触的 " 伪善 " 的人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