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擅长扛摄像机发现美的 " 北电 " 校友顾长卫,最后成功将校花蒋雯丽追到手,并火速结婚。
擅长 " 闪电战 " 的王全安,大意了,被人 " 闪 " 了一道。他一边埋怨对方不讲 " 武德 ",一边开始搞自己的电影事业。
1998 年,33 岁的王全安拉到一笔投资,准备筹拍电影《月蚀》。为此,他专门跑到母校 " 北电 " 找演员。
也是这一年,22 岁的余男因为一件事,正和老师吵架。王全安碰巧路过,便进来跟老师说,要找一名演员。
老师回答说," 这些学生都有问题,我们正在处理,你去别的班找吧。" 王全安却说," 我就是要找一个有问题的学生,哪个学生最有问题?"
老师指了指余男。然后,余男就意外成了电影《月蚀》的女一号。
从此,大学里的 " 灰姑娘 ",开始时来运转了。
四、
余男大学时期,经常旷课啥的,专业成绩是个坑,但王全安完全可以用他的长处来弥补这个漏洞。
王全安对电影很有研究,给余男推荐了很多电影,并跟她说," 你要多看剧本,多看表演,真听真看真感觉,光背理论有啥用?"
于是,余男开始每天拉片看电影,处在情感空窗期的王全安,目光也落在了余男漂亮性感的丰唇上。
1999 年,电影《月蚀》上映,余男在片中一人分饰两角,白天是害羞的家庭主妇,晚上是野性十足的交际花。凭借反差极大的演技,余男 23 岁就获得了 " 法国多维尔亚洲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
后来,此片受邀参展法国杜威国际电影节,余男因此获得出演法国商业电影《狂怒》的机会。
2003 年,27 岁的余男和 38 岁的王全安继续深度捆绑,合作第二部电影《惊蛰》。电影讲述了一个饱受生活和爱情摧残,仍然对未来充满幻想的农村女子 " 关二妹 "。
为了演好这个陕北农村妇女形象,从没去过农村的余男专门跑到一个陕北人家里,跟他们一起生活了 20 天。到最后,房东每天都会叫她:" 二妹,去扫扫院子 "。
很多朋友都很好奇,余男为啥要接这样一部戏,这样的生活离她们太远了。余男却说:" 我从不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所以他们也不觉得我有什么特殊,所以,在银幕上就分不出我和他们的区别。"
正是这种对角色的理解和平等视之,让余男很快又赢了一把。
五、
因为《惊蛰》,余男一口气拿下了中国电影金鸡奖、巴黎国际电影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中国电影表演家协会的 4 个 " 最佳女主角奖 "。
王全安评价余男的演技:" 能一下子冲进天空,然后又能片刻降到土地上。" 也许只有通过深入交流,真听真看真感觉,才能讲出如此栩栩如生的话语来吧。
电影《惊蛰》参评金鸡奖时,有一个小插曲。
由于余男扮演的农村妇女形象过于真实,很多评委认为她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不是专业演员,所以他们拒绝给她颁奖。
为此,王全安 " 冲冠一怒为红颜 ",缺席了那次电影节的颁奖晚会。后来经过证实,余男是一名专业演员,评委才把 " 金鸡影后 " 的奖项颁给了她。
鉴于《惊蛰》中的精彩表现,余男又获邀出演好莱坞电影《唐卡迷踪》、王小帅新片《左右》,以及台湾省导演李芸婵电影《基因决定我爱你》。
2005 年,王全安准备了 2 年,打算将陕西老乡陈忠实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搬到大屏幕上。
编剧芦苇看了余男演的《惊蛰》以后,便点名想让她来演 " 田小娥 "。为此,芦苇还专门增加了很多女人戏份。
然而,就当余男一切都准备好了时,王全安和芦苇面对这样一部叙事宏大的史诗巨作,却犹豫不前了。毕竟,以《白鹿原》在文学界和读者心目中的地位,改编不好,铁定是要挨骂的。
这一拖就是 9 年,日后躺在 " 黑娃 " 身边的 " 田小娥 ",也换成了别人。
这都是后话。当时见《白鹿原》无望,余男便提出拍摄《图雅的婚事》。影片讲述一个蒙古妇女 " 图雅 " 迫于生活压力,带着残疾丈夫改嫁的故事。
为了演好这样一个社会底层的妇女,余男照例开始了 " 体验派 " 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