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普世的情感,怎么就刻板了?
石之予作为华裔,家庭的文化根源还是属于中国,中式思想也一直影响着她。
从小作为乖乖的中国小孩移民到加拿大,她除了要面对传统家庭的成长烦恼以外,还要经历一些移民小孩的内心挣扎。
或者说不仅仅是移民小孩,是全世界很多小孩都会经历一种认知的冲突。
移民家庭的孩子,他们要肩负起传承家族传统的使命,但同时又要确保祖辈为移民做出的牺牲不会白费,正如石之予所说的:
" 你在一个全新的国家接触到各种精彩的东西,在两个世界里左右为难。"
有人觉得《包宝宝》很残忍,是一种猎奇式的丧偶式育儿刻画。
石之予移民加拿大后,对西方文化的事物产生了兴趣,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开始有隔膜,但父母总有一种不会表的爱,石之予妈妈曾经对她说:
" 真希望把你装回肚子里,这样我就随时清楚你的人在哪里。"
《包宝宝》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但石之予从头到尾都并非想要批判传统的华人文化,而是希望把一种特殊的、矛盾的、甚至产生吞噬的情感进行述说。
在短片中,她用美食来隐喻中国式的家庭关系,而包子恰好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美食。
包妈妈对包宝宝的爱,隐喻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像一个被过度保护的包子,父母就像是 " 直升机家长 "。
《包宝宝》中一些传统文化的表现手法也被石之予沿用在了《青春变形记》中,例如小熊猫、寺庙、汉服、妈妈的形象是 20 世纪 60 年代的中国女性等等。
小熊猫原产于中国,身上有红色和白色,既是中国红,也是加拿大国旗的配色。
石之予希望这只可爱的小熊猫被看见,于是便在这基础上开始了小美的故事。
素材都源自生活,电影中,小美和家人经营家族的祠堂,其实是石之予小时候和外婆曾经在寺庙中生活过,石之予向外婆学习着如何正确跪拜,她们还会一直制作蜡烛,然后卖给香客。
寺庙中会有植物油、角落里藏着清洁工具等等的细节,石之予都很清楚。
小美内心最大的挣扎源于她一边想做妈妈的乖女儿,一边又想释放代表自我的野兽。
这一点来自妈妈现实中对她深沉的爱和高期望,石之予曾经给圣诞老人写过信希望求雪,结果她妈妈假装成圣诞老人给石之予回信:
" 你的成绩让我很满意。"
《青春变形记》的主创团队都是女性。
哪怕她们不是东方家庭长大的,但她们也能理解母女之间的矛盾关系,因为照顾孩子是比工作还要费神的事,她们也是第一次当母亲。
即便不是第一次当母亲,存在的疑虑也非常多,也需要不断学会沟通。
因为家庭关系是一种普世的情感。
石之予成长过程一直同时受着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她明白好的故事并非只局限于一种文化,而是可以做到文化融合和交流。
正是因为她价值观和创作理念,才有了寓意深刻的动画,甚至在皮克斯的作品中留下了带有传统文化的中式印记。
狭隘式的认知,只会造成文化孤岛
石之予的作品其实大部分观众看了都会产生共情。
但她受到的争议不仅仅来自国内的 " 丑化 "" 刻板印象 " 等等,其实西方市场中也有观众也无法认同,认为多伦多的小孩并非这样叛逆。
这一争议现象,也很好的反映了,石之予所展现出来的故事与议题,是世界性的,而并非独属于中国话题或者西方话题。
于此之上,我们对这类作品,该看到的难道不是背后的包容和多元吗?
为什么总有人拿着放大镜在找不同,然后扣上 " 辱华 " 的罪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