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后面 S 已经说不清楚这部剧到底在讲什么,主题跟房子还有什么关系,只是不断被剧中人物不寻常的行为惊呆。
冯晓琴结婚多年没有工作,只想着吸血大姑姐买房,死了丈夫突然就变得格外能吃苦格外讲骨气,宁愿自己跑外卖挣钱,连公公给儿子的学费也断然拒绝。
这人设转变的是不是太突然?前后行为是不是太不一致?
顾清俞呢,37 了,还对 14 岁那年的初恋念念不忘。好不容易重逢,是因为他靠假结婚谋生,高考落榜只上了中专,平时靠当导游挣钱。
这样的条件,连普通女性尚且退避三舍,在金融圈见惯人情冷暖的仙女顾清俞却不顾一切地冲了上去,还主动求婚。
她分析弟弟夫妻俩的事情头头是道,到自己婚姻大事上就连脑子都没了。这合理吗?
仔细想想,剧里也有在讨论房子。
冯晓琴心心念念属于自己的房子,施源住着老婆顾清俞的房子,剧中配角顾昕开始住老丈人家房子,后面老丈人贪污被抓,又带着大小姐老婆住回父母家的房子。
只是这些话题已经离普通人的生活不止千里,还掩埋在狗血的人物和剧情里黯淡无光。
所谓现实主义,其实魔幻主义。
普通人关于房子的痛,不是住老丈人家还是自己父母家,也不是住公婆家还是小两口家,更不是住老婆家还是自己家。
而是,掏空六个口袋,也买不起一个家!
在上海,但凡有他们中任何一套老破小,都堪称条件好。敢情这些主角在里面选来选去,就是晚上睡不着觉的烦恼?
国产剧从一个陷阱爬起来,掉进了另一个陷阱。
他们找到了三观主义者的 G 点,却放弃了 14 亿观众的生活痛点。
从热搜导向到吵架导向,
歪路子有完没完
如果你是投资方,应该已经发现了国产剧投资新风向。
没别的,能抓住热门议题,挑起观众站队,让他们代入人物,这部剧就成了。只要有热度,口碑什么的,没所谓。
姑嫂关系、婆媳关系、凤凰男、低嫁等等,话题又多又广嘛!
这种风气在国产剧由来已久。
刚开始是金句上瘾症,前几天刚收官的《我们的婚姻》白百何就是得的这个病,一些人尽皆知的女权宣言,被她颠来倒去地说,观众跟着不带脑子的爽。
话题也不用太刁钻,思想也不用太深刻,随便在小 X 书找个宝妈吐槽帖就成,能花样迭出拍 100 集。
微博话题那都现成,口号不停喊,反正剧里都有金手指开挂。
这种话,三八妇女节朋友圈里每年都是,用得着从你白百何伶俐的嘴皮子里说出来吗?
我们当然喜欢听金句,但我们喜欢自然流露,在剧情之上的金句。而不是反过来靠着金句让剧情出彩的口水剧。
《粉红女郎》万人迷的金句 20 年后还能在网上走红,因为她本身角色如此,那些话也走在时代前面,而不是拾人牙慧。
《武林外传》蝉联下饭剧冠军 16 年,佟掌柜不是浮于表面的三观正,而是一直试图更深刻地理解人和人生。
热搜导向剧之前也是层出不穷,整个剧情的走向设计,都根据网上可以买的热搜来写,一定得是戳中观众热点的那种热搜,比如婆媳关系,催生二胎,全职家庭主妇,小三出轨之类,或者是写成爽剧,如何体面打小三,正面刚婆婆。
刚开始的《都挺好》靠着苏明玉和苏大强爆红一把,一家全员恶人,重男轻女被放大到极致,一天一条热搜。
后来《三十而已》如法炮制,又是海王,又是小三,还有爱马仕站位,方法依然有效。
国产剧立马迅速跟上,每集必定一个热搜,不这样剧情都无法推进。但《都挺好》只有一个,《三十而已》也只有一个,正午阳光的《相逢时节》这么狗血都没激起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