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热搜,说出了无数观众的心声。
# 国产爱情片不会谈恋爱了 #
事出原因,主要是因为 2022 年的爱情片质量实在太拉胯。
扒叔随便举几个例子,就能看出它们有多么不争气。
《十年一品温如言》,豆瓣 2.7。
《不要忘记我爱你》,豆瓣 3.0。
《好想去你的世界爱你》,豆瓣 4.6。
它们的缺点,不外乎这几个:车祸、绝症、失忆、偶遇、错过。
难怪观众看完,惊呼 2022 年了,为何爱情片还是这么爱玩套路,爱撒狗血。
这是为什么呢?
难不成,我们的爱情片只能这样了吗?
高光历史
其实在这之前,国产爱情片的样本,是很丰富多彩的。
远的不提,从千禧年说起。
几乎每一年,都有经得住推敲的爱情片面世。
比如,讲小年轻恋爱张力的片子,有《我爱你》《开往春天的地铁》《爱情麻辣烫》。
再比如,讲熟男熟女情感反思的片子,有《周渔的火车》《非诚勿扰》等等。
爱情片在那个年代,还没开始玩套路,走得都是真诚路线。
情感纯粹,风格鲜明,故事接地气。
而且每个碰触爱情题材的导演,都很敢拍。
比如,《恋爱中的宝贝》用近乎于惊悚片的手法,讲述爱情的天真与迷失。
《如果爱》用歌舞片的方式,层层剥开爱情中的自私与背叛。
《秘岸》借鉴欧洲情欲片的拍摄手法,讲少男的性启蒙。
说到这里,再补充个冷知识,那时候我们的爱情片,还能在国际电影节上耀武扬威。
2004 年,徐静蕾执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就斩获了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
说白了,之前的国产爱情片,议题多元,类型丰富。
而且不只是男女恋情,像《蓝宇》这样经典的 LGBT 片,也诞生在这个时期。
你可以通过这些电影,看到爱情背后的人生百态,以及时代发展对人们思维的解放和冲击。
所以,之前的爱情片,可以做到言之有物。
走向下坡路
那么,爱情片从啥时候开始走下坡路的呢?
时间倒退回 2011 年,《失恋 33 天》横空出世,成为票房黑马,提名金马五项大奖。
那是国产爱情片最后的荣光,也是流水线粗制滥造的开始。
为啥这么说呢?
《失恋 33 天》以 890 万的成本,换来 3 亿票房。
人们惊讶,原来小妞电影市场如此之大,票房可以卖这么好!
于是,一系列标榜 " 小妞电影 " 的流水线产品开始面世。
后来者,都想复制白百何的奇迹。可惜,成功只属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从这时候开始,爱情片就有点 " 油 " 了,但也还能看。
直到 2013 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出现。
它主打的校园虐恋,爱而不得,填补了 " 小妞爱情 " 之外的类型空白。最终以 6000 万左右的成本,卖出了 7 亿多的票房。
于是,在 2014 年,市场便出现了《匆匆那年》等一系列,主打青春疼痛的爱情片。
他们有着整齐划一的特点:早恋、堕胎、虐恋。
国产爱情片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进入无病呻吟、造作矫情的烂片模式。
批量复制的疼痛剧情,贡献了一个新词——哭片。
主题深不深刻,不重要。
剧情有没有诚意,也不重要。
只要好哭,就能卖出好票房。
不信你看,《你的婚礼》7.89 亿,《后来的我们》13.61 亿,哪一个不是赚得盆满钵满?!
如果储备不够,就引进其他地区的哭片,照样卖很好。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就卖出了 9.58 亿的票房,成为 2020 年进口爱情片内地票房冠军。
说到这里,你应该能察觉。
国产爱情片,是最受市场影响的类型。
只要出现一匹黑马,就有无数人忙着粗制滥造、蹭热度、赚快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