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久没去电影院了?
之后最想看哪一部?
至今后台涌入近千条留言。
有人,三天、两周、一个月;
也有人说戴口罩观影不舒服,一年多没进过影院。
有人,盼着接下来的《新蝙蝠侠》《人生大事》《神奇动物》;
也有人对什么电影都不大感兴趣。
留言或许感性,数据更直观。
近期行业内都在议论一个数字:
1703.46 万。
全国影院 3 月 10 日总收入,也是国内影院自 2020 年暑期全面复工以来,除却 21 年除夕夜(影院放假)的最低点。
△ 图片来源:猫眼专业版;下同
一千多万呢,不少了?
事实上。
平均到 11898 家影院,日收入仅 745 元;除掉分账,有些影院的日收入估计不足百元。
再除去房租、水电、人工等成本 ……
△ 同时,有数百家影院日收入过万
还没完。
3 月 15 日 1619 万,16 日 1445 万 …… 失去上海、深圳、长春等票仓城市的日票房,屡创新低。
" 我做什么生意都不会做电影!"
" 星期天电影院一个人都没有!"
18 年前是调侃。
如今一语成谶。
△ 《功夫》里鳄鱼帮老大(冯小刚 饰)
比惨毫无意义。
疫情肆虐之下,旅游、物流、餐饮等行业均遭受重创。
Sir 身为影迷,身为半个从业者,自然更关注电影,也只有能力关注电影。
今天,不说是多深情的回望。
Sir 只想暂且放下浮躁的口号,摆正脑袋,认真探探:
电影病了。
怎么病的?
有救吗?要救吗?
P.s. 篇幅有限,本文范围主要聚焦国内电影市场。
01
电影怎么了?
一组数据。
近几年票房前十的豆瓣评分,正在稳定下降,向着山谷不断俯冲。
一个数字。
截至上周末,票房榜的冠军依然是《长津湖之水门桥》,累计日冠 40 天。
两者结合,什么结论?
一,代表 " 门面 " 的头部商业电影,票房与质量日渐割裂;
二,春节档后,几十部院线作品在大众层面影响力微乎其微。
先不着急骂——
片子不行啊!
我们无法苛求所有电影都是神作,这不现实,更可怕是平均线的持续下降。
院线片,意味着作品已经通过层层打磨和审查,是成千上百立项项目里的佼佼者。
何以至此?
一个古老的词," 跟风 "。
早年跟风是跟题材跟阵容跟制作,现在跟风,跟 "情绪"。
回想那些票房王——《战狼 2》《长津湖》《李焕英》…… 具体在电影上是各有各好。
内核上,却呈现出一种共性。
情绪共振与主题先行。
情绪是双刃剑。
于市场,它既能高效引起观众争先恐后的观影潮,但久而久之,也让观众失去享受电影本身的耐心。
于创作,它或许是救急的强心针,却不是长久的良药。后来者纷纷将它当作利器,假借 " 犀利 " 的名义,靠投机取巧制造出一个个精美华丽的泡沫。
好的,卷起一阵风潮。
烂的,烂成一个模子。
爱情——
《十年一品温如言》," 愿有人爱你,十年如一日 "。
亲情——
《关于我妈的一切》," 她叫季佩珍,是世界上最喜欢我的人 "。
现实——
《门锁》," 独居是她的选择,不是被伤害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