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片为什么容易割韭菜?
它是情人节档期的刚需。
全国情侣们会在这个时候,集中爆发式的钻进电影院,贡献票房。
它像送鲜花一样,已经成为了仪式感的必备环节。
那么,片商们也就自然晓得,只要把片子好好包装包装,就能在这几天卖出不错的成绩。
《十年一品温如言》就是这样的例子。
虽然剧情贼烂,但还是卖出了 1.67 亿的票房,登顶情人节档期的单日票冠。
这件事的影响是什么呢?
片商赚到钱,笑开了花。
观众感觉吃了屎,骂上了天。
《十年一品温如言》上映没多久,就因为太难看,被网友骂上热搜。
不过,虽然它被骂上热搜,成为业界丑闻。
但只要还有人买单,那么哭片就永远不会退出市场。
拯救爱情片
说完爱情片的创作风向和市场变化。
再来说点细节。
我们为什么觉得,当下的国产爱情片太烂?
因为不够真诚,充满臆想。
继续拿《十年一品温如言》举例。
男女主角从相遇到相知,矛盾处理全靠巧合。
等到二人关系升温后,剧情又开启 " 不告而别、天降绝症 " 的狗血模式。
演员除了仰天咆哮,就是抱头痛哭。
可以说,在当下好好拍一部爱情片,变成了小众爱好。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完全没得看。
去年横空出世的《爱情神话》,就狠狠打了烂片的脸。
马伊琍、倪虹洁等几个年龄加起来超过 160 岁的演员,把中年爱情诠释的高级又有趣。
它敢于拿两性关系开刀,甚至用 " 性转 " 设定,呈现了不可多得的都市女性形象。
虽然片子讲的是爱情故事,但落脚点却放在了成年人难能可贵的自洽和规则感。
这片无论情绪还是价值观,都足够坦然和真诚,让人如沐春风。
但拍这种电影,也是有风险的。
为啥这么说呢?
跟千禧年相比,现在的观众变了。
在那个自媒体不发达,网络环境更严肃的年代,观众愿意沉下心来看完一部电影,然后去分析内容好坏。
但在短视频崛起的当下,耐心变成了稀少的宝贵品质。
"3 秒钟 " 吸引法则,也从短视频复制到了电影中。仿佛不在开头搞点噱头、拍点大场面,观众就很难看下去。
像《爱情神话》这种娓娓道来,层次递进的叙事模式,算是挑战了新一批观众的观影习惯。
其次,现在的思维和舆论方式也不同了。
像之前,观众看不懂,还是会愿意坐下来仔细分析。
但现在有些观众,非常急于提炼关键词,然后扣帽子。
把 be 的爱情电影,简单粗暴的归纳为 " 渣男该死 "" 出轨被雷劈 "" 爱情狗都不谈 "。
这真的从爱情出发,去反思爱情本身了吗?
他们一边吐槽,爱情片太狗血太俗套。
可是当真诚如《爱情神话》上映后,他们又骂中年人不害臊、不够爽、演员太老。
所以说,国产爱情片变成现在这样,是多重元素共同造成的。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说了这么多,最后再回到核心论点。
以前的爱情片,为啥质量更高?
因为市场不浮躁,观众更有耐心。
所以,我们既可以在银幕上,看到初恋心动的美好,也可以看到逾越道德的反噬。
但现在,看着大量烂俗爱情片长大的观众,已经很难体会到多元议题带来的丰富感受。
烂片切断了他们在影院里反思爱情的渠道,限制了他们对爱情的想象和包容。
所以,他们的评判标准,也变得越发单一,更关注对不对,或者正不正确。
要知道,爱情本来就有多种形态。
爱情电影的本质,是借各式各样的关系,去洞悉情感背后的人性。
它并不能,也不应该用 " 爽不爽 " 和 " 好不好哭 " 来总结归纳。
那么,国产爱情片变成现在这样,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什么?
对于资本来说,不要再透支观众对国产片的信心,拒绝粗制滥造。
对于创作者来说,坚持有价值的内容表达,不要成为无良资本的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