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 2024 年开始实行的奥斯卡 " 光圈 2025" 计划,同样对奥斯卡评选带来重大考验。
这个计划以学院 " 保证多样性 " 为名,对少数族裔、LGBT、残障人士的员工数量做出明确要求,没达到要求的影片将会失去参赛资格。这听起来足够政治正确,但对于电影艺术的影响还未可知。
未来的奥斯卡,会否限制电影从天马行空的自由创作,变成评选模板的生硬套用?
这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除了:在本国收视遇冷,被美媒唱衰,创作自由度受局限……外,奥斯卡也同样引发国内网友的跟风嘲讽。
网络上各种 " 奥斯卡走下神坛 "、" 留给它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 这年头,哪个正经人还看奥斯卡 " ……诸如此类的言论层出不穷。
对好莱坞大片祛魅,
背后意味着什么?
先不谈这类说法的对错,蝉主坚信,一类声音的背后一定源自于一种观念或趋势的转变。
那这种对奥斯卡和美国电影的 " 唱衰 ",到底意味着什么?
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 3 月国内的电影市场处于严重下滑的低迷状态。
这个三月共有 4 部好莱坞大片在内地上映,所有人都期待着这些引入的新鲜血液能如往常一样,撑起颓软的电影市场,给它注入一针强心剂。
但今天已经到了 3 月末尾了,这几部好莱坞大片的票房不及预期,靠它们 " 拯救低迷电影市场 " 的厚望彻底落空。
疫情原因导致影院停业,居家隔离等不可抗力的确存在,但纵观近几年国内票房排行的 top 10 里面,好莱坞大片的浓度已经被稀释得非常淡薄了。
如同某网友的精准点评:"奥斯卡本来就是美国影响力的投影,现在从内部和外部都开始崩塌了。"
这个内部,是奥斯卡本身在艺术层面的自身突破;
而这个外部,则是中国观众对美国艺术文化的逐渐脱敏。
如同著名电影人,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戴锦华 教授在 2020 年接受 GQ 报道时说的那样——
在某种程度上,好莱坞的故事的确在中国失灵了。
" 好莱坞的独特光环和魅力,在中国确实有着一个缓慢和持续的褪色过程。中国观众开始成熟了,知道了好莱坞虽然是大佬,但毕竟它只是一个片种嘛。"
都说科学、艺术和体育没有国界。
但观众的态度,难以避免会受到时代,政经,舆论等等各种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中美对弈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对美国流行文化的态度也从曾经的仰慕向往,到观望踌躇,再到或主动或被动地、出于叛逆地否定。
这种观望和否定未必客观,但的确也反映了观众和时代的思潮变迁。
另一方面,中国网民对美国电影,以及背后附着的美国价值观 " 祛魅 " 的同时,现阶段国产剧的制作质量虽然有所上升,但仍旧没法满足大量观众的观影高要求。
处在这个鸿沟之间的中国观众,如同刚刚脱离了锚点,又不知该何去何从的一叶扁舟,漂浮在海面上寻找下一个坐标。
这种对艺术和电影的游离,摇摆,漂浮状态,只是混乱的国际形式、对立的文化背景下的一个切面。
一切悬而未决,我们仿佛重新走到了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十字路口,等待被引领。
对奥斯卡的唱衰论,也是滋生于这样的趋势之下。
可以理解,但……从以前唯 " 奥斯卡 " 论,到如今跟风唱衰,走极端真的不必。
如同 @戴锦华教授强调的那样:
" 支撑好莱坞的从来不只是好莱坞电影,还有美国梦,还有美国价值,还有美国全球霸权的这个事实。在这些事实改变之前,好莱坞的光环是不会跌落的。"
强势的文化就会输出强势的影视作品,归根结底,艺术的背后离不开政经、科教、文化的拉扯和较量。
美国拥有界最大体量,也最成熟的工业化影视生产体系,倚靠强悍的综合国力,在流行文化和影视艺术的全球分发上,一直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