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国贸的俏江南餐厅
汪小菲 19 岁,他真正地成了一个 " 富二代 "。
但在 19 岁之前,汪小菲过着再平凡不过的人生:放了学去妈妈开的饭店写作业,帮着擦桌子、洗盘子,被老师批评,和同学争执,在叛逆期离家出走。
17 岁,他出国留学,在巴黎念书,周末坐 2 个小时车,去凡尔赛一家中餐厅当服务员,两天挣 500 法郎。
倒不是家境困窘,不得不去打工,而是因为总和母亲吵架。每次争执,母亲便会说 " 花了那么多钱送你出国 ",让他哑口无言。那时,汪小菲意识到,如果经济不独立,就必须服从大人。跑去中餐厅帮工,是为找到一份自立的底气。
不过,仅仅几个月后,他以无法兼顾课业为由,辞去了服务员的工作。后来,汪小菲完成学业,回了国。再后来,他从母亲手里接过俏江南,又企图在其他领域里展露手脚。他与母亲的距离忽远忽近,离不开母亲的资助,也不愿只是做一个 " 接班人 ",始终抱有开创自己事业的野心,又四处碰壁。
17 岁在法国中餐馆里没有找到的答案,直至 40 岁,他一直在找。
论装修的重要性
汪小菲从小看着母亲如何创业,如何经营饭馆,他自认为,耳濡目染是最有效的学习。餐饮这一行," 太接地气,太现实了,绝对不是飘在天上,空谈一些经营思想、经济理论就能干好的 "。
如果说,从母亲创办俏江南的经验里学到了什么,汪小菲觉得,放在第一位的,是 " 品牌包装意识 "。
兰会所 VIP 包间顶部悬挂的油画
他记得,母亲创办阿兰酒家时,从四川运来一批竹子,在北京大郊亭一带雇了一批工人,把竹子表面那层青涩的外皮刮干净,然后劈成竹条,在饭馆里置成了 " 小河流水 " 的景儿。" 效果特别好,全北京独一份儿,特别吸引眼球,也为阿兰酒家招揽了不少生意。"
也许是对阿兰酒家的置景念念不忘,也许是因为在巴黎结交了许多热爱艺术、从事设计工作的朋友,2006 年,汪小菲第一次从母亲手里接过 " 兰会所 " 这一项目时,当即决定,要将自己对装修设计的追求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请来巴黎设计师 Philippe Starck,将这间营业面积近 6000 平方米、投资近 3 亿元的门面,打造成了当时中国最具世界艺术品位的顶级豪华会所。
媒体曾以如此笔调描绘兰会所的奢华:" 一支水晶杯上万元,一把椅子 18 万元,一盏百乐水晶灯 500 万元,满屋镶嵌着约 1600 张油画 ……" 与其说是餐厅,不如说是一家私人博物馆。里面,还悬挂着张兰 2006 年耗资 2000 万拍下的巨型油画画作——《三峡新移民》。
兰会所
很快,兰会所被确定为北京奥运会指定接待外宾的场所,年仅 27 岁的汪小菲也迎来了事业上的高光时刻。
他在自传里写道,那时走进兰会所,常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面:以色列总统刚就完餐,正与身边的人笑谈;吧台边,贝克汉姆正和朋友觥筹交错;往前没走几步,迎面走来,微笑着和周围人打招呼的是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夫妇。
"Philippe Starck 的杰作在这些政要名流的映衬下,愈发熠熠生辉。" 这位年轻人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兰会所的成功,让汪小菲更加确信,装修,或者换言之所谓 " 档次 ",于一家企业的重要性。2017 年,他在台北投资创立 S Hotel,又请来兰会所合作过的 Philippe Starck 操刀设计。接受台媒采访时,汪小菲说:" 酒店是一个体现个人价值和审美的地方。"
RESTROGEN PLUS SENSE 的金银树凳,B&O 的提篮设计音响,AXOR 德国顶级卫浴,意大利的卡拉拉白大理石,丹麦的米其林二星主厨,苏格兰和日本的威士忌,进口自北欧的深海鱼 …… 汪小菲的 " 个人审美与个人价值 ",完全地依附在这些高端进口器物上。
S Hotel 大堂
这也是他一直无法摆脱 " 富二代 " 标签的原因之一。说是创业,汪小菲的心思大半花在了装修设计上。说是当企业家,他的主要事业几乎从不为普通人提供服务,而是为了让中产乃至名流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