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港片的「喜剧之王」。
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周星驰。
其实早在周星驰之前,还有一位初代「喜剧之王」。
他就是许冠文。
年轻影迷或许对他感到陌生。
这不奇怪。
即将年满八十的许冠文,近年作品不多。
而不久前他再次成为了焦点——
获颁第四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实至名归。
此外,他还是第一位金像奖影帝;
香港演艺人协会的第一任会长。
被黄子华尊称为划时代的伟大人物。
他所打造的「许式喜剧」,更是港片的一块金字招牌。
这等身的荣誉,足见许冠文对香港电影的贡献。
今天,鱼叔就来聊聊这位「喜剧之王」——
许冠文
上世纪七十年代,港片双星闪耀。
许冠文之于香港喜剧的意义。
就如同李小龙之于香港功夫片。
1974 年,许冠文成立了「许氏兄弟电影公司」。
同年自编自导自演了首部电影,《鬼马双星》。
谁也没想到。
这部处女作直接打破了香港影史的票房纪录。
由此开启了「许氏喜剧」的黄金时代。
此后连续五部电影,均成为香港地区的年度票房冠军。
许冠文不仅是票房爆款制造机。
还真正意义上掀起了「市民喜剧」的风潮。
用今天的话来说,他就是打工人的代言人。
通过他们的打拼来反映社会民生的艰苦。
笑点来源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
包含着强烈的讽刺与反思,以及对市井平民的关怀。
这些「许氏喜剧」切中了时代的脉搏。
在全港引发极大的共鸣。
屡创票房奇迹的背后,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
上世纪七十年代,香港地区经济腾飞。
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社会底层的打工人沦为一颗颗螺丝钉。
还有另一部分人,在赚到钱的同时放纵享受,空虚迷茫。
《半斤八两》
「许氏喜剧」出现得正逢其时。
它们既是彼时香港社会的真实写照。
也满足了港人寻求心理安慰和情感发泄的需求。
《鬼马双星》的背景正是七十年代初香港社会的「股票热」。
有大把打工人想着靠投机一夜暴富。
其中最经典的一段对白,借老千之口道出底层市民的心声:
「勤力就可以发达吗?你不看看新界的牛。发达的人是坐着不用做的。」
因此票房也大获成功。
后来的《半斤八两》算是《鬼马双星》的「升级版」。
设定上几乎是一样的——
奔波忙碌的底层打工人,对天降横财的憧憬,还有日常生活的琐碎。
只是《半斤八两》进一步显现出「许氏喜剧」深刻的一面。
在自嘲的同时,批判了赌徒心态,影射香港社会的急功近利。
在嬉笑怒骂之余,还加入了精彩的动作戏。
掀起港片「动作喜剧」的潮流。
尤其是那段厨房打斗,成为了港片的一大名场面:
香肠,鱼头,马勺,厨房内的道具被当作了各种武器。
再后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