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也尽量让自己少睡一点觉,这样出来才会有「一位因丧女瞬间垮掉的父亲」的立体形象。
这是一位演员与角色共同构建起的信念感。
02 就,熬呗
虽然在《心居》里过了把炒房暴发户的瘾,可实际上入行二十年连房都买不起。
回溯张颂文的演艺之路,用「大器晚成」来概括最合适不过。
和许多演员的童子功不同,张颂文属于半路出家的类型。
他在广东韶关的一个普通县城出生,按部就班的成长学习,母亲的早逝让他选择在初中毕业后上职高,这样可以早些出来工作贴补家用。
没有优渥家境,没有漂亮的学历,毕业后的张颂文去到东莞打工,只能在基础工作的圈子中打转。
他做过饮料销售员,做过酒店服务员,做过印刷厂工人,还有空调安装工。
1995 年,国内旅游业开始兴起。
张颂文瞄准这块还未开拓的市场,当机立断转型当了导游,从一开始的地陪到负责带游客出国的领队,他只用了两年时间。
仅是泰国一个地方,张颂文就去过 200 多次。
由于为人真诚待客热情,游客们都非常喜欢他,再加上他愿意吃苦耐劳,几乎是一年 365 天连轴转,因此也收获了不菲的报偿。
张颂文回忆,那时国内的工资水平大概是 500 块,而他一个月的工资就已经高达 2w。
这个数字在当时那个年代,显然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
可张颂文却没有因此感到安稳。
导游的工作是很好,却不是他真正的心之所向。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颂文和女同事聊天时被问起梦想,也就是「最想干的事」。
出于自己从小对电影的热爱,他几乎不假思索就有了回答:" 想天天躺在床上看电影。"
" 那你的梦想就是做电影!" 姑娘说完,还鼓励他报考艺术院校继续学习。
一语惊醒梦中人。
在这次谈话发生的六个小时后,张颂文辞掉了工作,处理了宿舍里的家电,带着一腔孤勇从深圳飞到了北京。
从此再也没回去过。
在他看来,这件事必须一个人当机立断做出选择。
因为一旦找人商量,就会遇到很多的 " 反对派 ",他们会逐条向你列出追梦二字有多么不现实,直到扑灭你心中的火。
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
2001 年,25 岁的张颂文如愿考进了北京电影学院,成为班里年纪最大的学生。
同年入学的还有周一围。
在校期间的张颂文很是用功,不仅学习成绩优异,拿过全国大学生戏剧节的「最佳表演一等奖」,毕业后还因成绩优异被留校,成为表演研究所的一名表演老师。
虽然有了稳定的后路,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演戏。
然而遗憾的是,在演员这个行业,成绩好并不意味着有戏接。
眼看着周围的同学还未毕业就接到戏约,身为广东人的他,却还卡在一口带着粤味儿的普通话上。
光是在大学毕业那年,他就跑过 300 个剧组,却一无所获。
外形上的劣势也让他受了不少冷眼和嘲笑,曾经被某个副导演评价为 " 侏儒 "。
而一起试戏的周一围,也被嫌弃是 " 香肠嘴 "。
北漂三年跑剧组,被拒绝 800 多次,当初满怀希冀而来的张颂文,被现实狠狠地抽了一鞭子。
尽管接不到戏的现状让人倍感焦虑,但既然当初选择走这条路,就必须继续坚持下去。
毕业后的十几年间,张颂文辞去了学校的工作,成立了属于自己的表演工作室,教过不少明星学员,还得了个 " 明星教父 " 的称号。
执教之路行得红红火火,演员之路走得磕磕绊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