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 2018 年的《香蜜沉沉烬如霜》(以下简称 " 香蜜 "),终于成功把杨紫了推上 "90 后顶流小花 " 的宝座。该剧上星播出后,以 CSM52 城平均收视率 1.3% 的成绩,取得了全国同时段电视剧收视冠军,并在豆瓣收获了 7.7 的评分。
业务能力强,也就是 " 演技好 ",是杨紫获得认可的关键。从外部环境上看,这一时期,唯流量论的弊端已经开始显现,观众受够了流量明星的 "AI 式演技 ",也受够了粗制滥造的影视垃圾。制作精良的《香蜜》和演技灵动的杨紫,恰到好处地出现在观众眼前。
杨紫还凭借《香蜜》提名了,第 24 届华鼎奖 " 中国古装题材电视剧最佳女演员 "。在当时,人们形容 " 正剧出身的杨紫去演古偶 " 时用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 降维打击 "。例如,杨紫在各种情景、各种状态下的哭戏,被许多营销号剪成合集,在网络上当作 " 教材 " 传播,以此 " 教育 " 同期的小花。
自此," 杨紫会哭 "" 演技吊打 " 成为了她身上最鲜明的标签,而和这些标签一样鲜明的,还有杨紫的演艺道路。
杨紫并不回避商业价值这样的词汇,也不止一次说过,她之所以努力拍戏,就是希望提升自己的商业价值,未来能有更多选择权。终于,通过《香蜜》爆红后带来的流量,迅速转化为杨紫的身价,在 2019 年和 2020 年的福布斯中国名人榜上,杨紫分别位列第 24 位和第 13 位。
从 " 旺男主 " 到 " 克男主 "
和其他通过偶像剧爆红,急于转型演正剧的流量演员不同,杨紫走的路线,看上去很像是 " 反向转型 "。
在《香蜜》之后,杨紫先后拍摄了《亲爱的热爱的》《青簪行》《沉香如屑》《余生请多指教》《长相思》多部古偶剧、甜宠剧,每一部都在她的 " 射程范围 " 之内。
稳定持续的爆款输出,让杨紫成为了圈内炙手可热的合作人选。在《香蜜》和《亲爱的热爱的》连爆之后,外界不断把杨紫捧上 " 旺男主 " 的高台;不过,一些合作对象相继 " 翻车 " 后,杨紫又从大众口中的 " 旺男主 " 变成了 " 克男主 ",甚至,同样的男星在着两种舆论中都是案例。
" 顶流杨紫 " 成为了舆论场上一把趁手的工具,不断被人利用。有分析认为,在 " 旺男主 " 体质为人熟知之后,一些带有极端体质的男星,似乎也希望能通过和杨紫合作,来实现口碑翻盘。
而从结果上看,杨紫也没有拒绝。于是,当《青簪行》旷日持久的撕番大战上演之时,人们忽然意识到,两边阵营的话术、吵架方式竟然如出一辙,宛如两边都是 " 流量明星 "。
支撑起这种怀疑的,还有杨紫逐渐显露出疲态的演技。近几年,杨紫因持续在古偶、现言中打转,不断重复着相似的角色,固化了自身戏路,消磨了灵气。
曾经在《香蜜》时期被人称颂的情绪戏,也成为了杨紫演技的局限。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杨紫能将 " 大开大合的情绪戏演得很好 ",只是一旦角色的人设变得复杂,例如《女心理师》中的贺顿,这种需要通过人物的内在逻辑以及微小的细节,去展现人物时,杨紫会显得较为吃力。
何冰曾《圆桌派》谈及" 影视剧以哭戏作为衡量演员的标准 "的话题。他认为," 演戏的最高境界不是声泪俱下,也不是情绪的宣泄,而是控制情绪,不激动,克制自己的行为 "。否则,时间久了,演员会因过度依赖情绪,而让表演陷入死胡同,只能重复千篇一律的同类角色。
流量攀升后的杨紫,显然已经无暇顾及这类问题,也很难像早年间那样,花很长时间磨一部戏。不拍戏的日子,样子的生活会被无休止的商业活动,杂志拍摄,综艺活动所填满。
但这显然是她做出选择之后的必然结果。
不过,那些逐渐培养起的、有战斗力的粉丝,并不愿意面对杨紫演技停滞的事实,在数次大战中,都试图以" 我们家是正经演员出身 "的话术,来划清杨紫与其他流量明星演技的界限。但舆论并不以粉丝的观点为准绳,不断攀升的流量和一直停滞的演技,还是让杨紫进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