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对生活感到冷漠|
这年头,痴迷旗袍的人还真不少。在漂亮的衣服面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近年来,旗袍越来越“制服”了。流水线的高调,曲线的崇拜,让旗袍变成了新的刻板符号,真的让人有些沮丧。旗袍只能性感吗?
但是100年前,旗袍是酷女孩带来的最时尚最有力量的装扮。
//////////////////
我听过一句话,穿旗袍不需要美貌。穿旗袍要有味道,需要更耐人寻味的东西。
前阵子看到一个博主分享了一个视频,是1937年美国华裔女演员黄柳霜在好莱坞展示旗袍的短片。不得不说,她站着的时候,自带了强大而现代的复古魅力。
在里头,黄柳霜侃侃而谈旗袍的款式、色调,北京蓝、皇室黄,可比起身上的旗袍,总觉得她坦荡自信的神采更诱人。在里面,黄柳霜·侃侃谈到了旗袍的款式和颜色,比如京蓝和皇家黄,但比起她身上的旗袍,她总觉得自己坦荡自信的样子更有魅力。
在好莱坞的早期,黄柳霜在她的演艺生涯中遭受了很多偏见,但她没有得到认可,她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
我听说当时黄柳霜为了拍电影可以飞到好几个地方。她常穿的旗袍,不仅仅是为了美,更是暗暗表达了她突破局限的勇敢和倔强。就像那些一开始喜欢穿旗袍的酷女孩一样。
/////////
//////////////////
是啊,当年的女人不仅敢穿,还敢说敢做。
在微妙的年代,为了与男人并驾齐驱,女人们最先穿上了长袍,但这些线性的长礼服不仅宽松,而且冬天更容易受风生病。于是1921年的《女装改良》收集改良设计,讲了几个重点。第一个是女装,应该比以前更注重曲线美。
对美的自我意识发生在这里。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旗袍改变了它的袖子、领口、长度和长袍的质地。受西方思潮影响,结合装饰艺术风格,孕育出几何线条优美的礼服图案。
改良前 & 改良后改进前后
他们戴着钟形的帽子,脖子上戴着珍珠项链,戴着皮手套。看似旗袍在不断变化求新,其实是女孩子追求新意和美的意识的变化和更替,在时尚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王家卫在电影中用旗袍营造出颓废的氛围;在《园中梦》中,旗袍被用来塑造想要回嘴的传统女性——藏在自家后院的金丝雀。但又光鲜亮丽,总觉得镜头太暗淡,缺少一些女人的骨气。他们没那么弱。
▲《园中一梦》
相反,《宋氏姐妹》和《风声》中穿旗袍的周迅、和都是女性力量的绝妙隐喻。
即使他们生活在一个摇摇欲坠的时代,他们仍然是强大和有弹性的。女性在谜题中调解、对抗、密谋,不困于一起凝视的知性之美支撑着旗袍魅力的外在。
即使是后来流入香港的旗袍吸收了战后解放的 Dior 新风尚,把旗袍的三围曲线改得更明显,可就像麦当娜的粉色锥形胸衣一样,那也只是在自我凝视下,对美的释放而已。即使后来流入香港的旗袍吸收了战后解放的迪奥新时尚,把旗袍的三围改得更明显,就像麦当娜的粉色锥形束腹,也不过是自我凝视下的一种美的释放。
外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把旗袍性别化的?
1960年,好莱坞拍了一部非常受欢迎的电影——《苏西黄的世界》。剧中,在香港寻找灵感的年轻画家罗伯特偶然遇到了神秘的东方女孩苏茜。她本是酒店里的性感名媛,却出奇的痴情,温柔,甚至随时为爱牺牲。
苏西·黄的世界
挺怪诞的,苏丝的角色形象,糅合了太多男性凝视中对女性不真实的臆想,而戏中女角色时常穿着高开衩的性感超短旗袍,也因而变为了神秘的、情色的代表。在后来的许多好莱坞电影里,都出现过很多穿着旗袍的交际花角色,比如《上海异人馆》《上海列车》中的 "Shanghai Lily"。很怪诞。苏西的角色形象融合了太多男性凝视中对女性不切实际的幻想,剧中女性角色往往穿着性感超短的高开叉旗袍,成为神秘而色情的代表。后来在很多好莱坞电影里,都有很多穿旗袍的交际花角色,比如《上海生人》《上海火车》里的“上海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