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看业务?
商业代言资源也是粉丝互演小形式的主要内容。
那么,作品上映前后的商业资源对比能否直接反映演员电视剧的播出效果?
非常相关,但也需要具体区分。
正常逻辑下,一部热播的电视剧肯定会让主演和配角有一段时间的高度存在感,品牌看到谈合作也是顺理成章的。
无论是长改剧播出后推广的拔尖“抢代言”流程,还是我曾经写过的《火中涅槃》爆炸后休里的几十个代言,都是最直观的例子。
但吃瓜群众看到的只会是最终的结果——谁,得到多少品牌代言,具体的冠名是什么——看不到的是中间的博弈过程。
在具体操作中,品牌负责人的喜好,演员团队的商业运作能力,演员的要价和配合程度都会直接影响代言的归属。大家都见过流量花换个经纪人立马拿下顶级奢侈品牌的例子。
同时,亮眼的角色不一定是正面角色,考虑到品牌形象,品牌一般很难选择打动大家的负面演员来代言,但这并不代表剧集的播出对这类演员无效。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我的前半生》,导致吴越被愤怒的观众骂,关闭微博评论。自然不会赢得什么像样的代言,但正是这个角色让她重返主流。这是有效还是无效?
另外,利用剧集的知名度,流量人总是比其他演员更容易拿下品牌。哪怕是单链的短代割韭菜,也足以让粉丝们在小桌上罗列,吹嘘一阵子。但这并不代表ta的作品就比别人的有效果,它只是证明了商家的精明和粉丝的痴心。
看到后续资源了吗?
有人认为数据不靠谱,影响生意的因素太多,吃瓜群众的体感判断不靠谱。那么行业的判断永远应该是专业可靠的。能否以行业的判断作为判断依据,以演员后续资源的变化程度作为有效性的衡量标准?
确实有道理。
当一个演员在一部作品中表现出色的时候,就有很大的机会被业界关注。无论作品本身的表现如何,无论演员是否在其中领衔主演,这种关注必然会增加后续资源的可能性。
比如《求生不得求死不得》的男配角张宇,就成为了很多文艺片的首选。
比如非热播剧《卡拉之恋》(年度收视率前十)就让女二迪丽热巴受到广泛关注,对她的效果超过了后来很多由她主演的热播剧。
但是当然这个后续资源的获取程度和商业资源是一样的。同行业项目演讲人的偏好、演员团队吸纳资源的能力、演员要价与合作程度正相关。
同时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资源咖啡的存在。对于很多资源大咖来说,只要作品不跳转,就会进入自己的有效播放列表,后续资源会持续。但有效的不是资源咖的表现和作品水平,而是她获取资源的能力。
第二,男女有别。男演员往往能吸引更多粉丝,获得更多资源反哺,获得更多主流认同,这是不争的事实。
最后,不同于商业,影视资源的获取、变现、实际投放需要很长时间。虽然这是一个蛋糕满天飞的时代,但还是有很多选角项目默默无闻。一个资源水平能有多高,又有谁能直言不讳直到和观众见面的那一天?
四
看演员的可持续发展?
有一种特殊的情况需要讨论:某部影视剧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对演员来说几乎算不上成功,甚至是一种剥削。
比如说。2020年贺岁喜剧《温暖的拥抱》,特色喜剧+沈腾,最终以非常尴尬的剧情和更加尴尬的段子揽入8.64亿票房。
显然,这部电影票房最大的功臣是沈腾,但先不说是男主角常远的表现还是女主角秦丽的表现。再来说说沈腾。
本片成功验证了沈腾在喜剧领域的统治力和票房能力。可以说是他票房的又一成就,但这能算是他的有效释放吗?
从演员的长远发展来看,这样的作品不仅对他没有祝福,还会消耗他的公信力,透支他在大众心中的“搞笑”标签和信用。那么这样的作品不是有效的,而是有害的。
类似的例子在剧里经常发生。为什么85花的粉丝都反对姐姐回归古偶场?回到古代傀儡的结果就一定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