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文化是豆瓣独特社区资产的一部分。需要指出的是,不少小组实际对应着可拓展的垂直需求场景,包括鹅组的一些小组错过了如虎扑一般发展壮大,独立商业化的可能。例如完成 3000 万美元 B 轮融资的美食社区应用下厨房,便是发源于豆瓣里的同名小组,数据显示 2021 上半年 , 下厨房 APP 月均活跃用户数达到 1199.1 万人 , 居于行业首位。
社区战争开打,
豆瓣大 V 今何在?
除了前文已经提到的微博,瞄准内容社区蛋糕的平台不在少数。
字节4月上线了一款名为 " 识区 " 的内容社区 APP,定位于智能阅读工具,采用 RSS 机制,由区长人工筛选设置,,其内容调性摒弃了 " 下沉 " 标签,而是更加知识分子精英化审美,小范围引发一波 " 求邀请码 " 热潮。这款产品立刻让大部分人第一时间联想到豆瓣小组,产品负责人自嘲 " 识区像系列已经形成了一个产品矩阵:豆瓣、即刻、贴吧、QQ 圈子、网易云音乐、轻芒、CH、reddit…… 跳出舒适圈、探索 " 去算法推荐 " 的尝试难能可贵,但这款商业化前景并不明朗的产品,是否会像飞聊等产品一样沉寂,还有待观察。
另一位社区玩家——已完成 6 轮融资的小红书,近日否认了网传 " 整体性裁员 20%" 的消息,表示实为正常的人员汰换。过去一年间,小红书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内容整改方面,包括 " 炫富治理 "、" 饭圈乱象治理 "、" 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保护 "、打击虚假种草笔记、针对虚假医美内容的 " 臻美行动 " 等等。另外,小红书还试图借数码、体育等男性向内容拓宽受众。过去一年里,小红书上体育赛事笔记同比增长超过 1140%,运动健身增长 300%。但也有声音认为,男性用户的进入破坏了女性向社区的氛围。
去年,另一位内容社区代表者——虎扑宣告第二次冲击 IPO 失败。其业务重度依赖于广告,同 " 文青社区 " 豆瓣、" 知识社区 " 知乎一样,相比消费场景更为丰富、产品功能更丰富的小红书,成立近 18 年的 " 直男社区 " 虎扑,还没有找到面对资本市场时更好的故事。
在这场内容社区战争中,能够产出优质内容、聚集粉丝的 " 大 V",显然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棋子。近日因双重上市首日破发引发关注的知乎,此前便遭遇了一场 " 大 V 流失 " 危机。近年来发力视频化转型的知乎,被困在 " 深度内容 " 与 " 大众流量 " 难两全的境地中,引入了 " 导演小策 " 等外来知名创作者,但他们表现不如视频创作氛围更好的 B 站。
而商业化表现、流量表现不佳,组长被 " 挖角 ",整改风波中水逆连连的豆瓣,也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为大 V 留足发展空间。
那些豆瓣大 V 们都去哪里了?转型成为 KOL、影评人是比较常见的选择。作家张佳玮、知名影评人 " 桃桃淘电影 " 等均由豆瓣大 V 起家,最初的一批粉丝也追随迁徙而去。
另外,文艺属性使得豆瓣聚集了不少知名影视创作者类型的大 V,同时也潜藏着不少可供开发的内容 IP 资产。票房爆款爱情片《失恋三十三天》原作者鲍鲸鲸,原网名 " 大丽花 ",在豆瓣上连载自传性质的《小说,或是指南》;后演变成为小说及电影《失恋 33 天》,此后被进一步改编为话剧和电视剧集。去年上映,屈楚萧主演的催泪爱情片《我要我们在一起》同样改编自豆瓣上的 " 催泪神帖 "《与我十年长跑的女友明天要嫁人了》。
写作及电子书阅读平台 " 豆瓣阅读 " 则将内容 IP 创作进一步系统。去年 12 月,改编自豆瓣阅读入驻作家伊北同名小说的《小敏家》正式上线,成为年度热剧之一。
昔日的猫扑、天涯等传统社区已经没落,在后社区时代,分众化、垂直化成为必然。在这场新的战争中,成也圈层,败也圈层,每一个平台都需要思考最契合的转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