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因为宝宝的胎动,你一句、我一句地拌嘴,整个场景和画面都让人感觉自然而温馨。他们将语气、眼神、动作都处理到了极致,仿佛这就是一对夫妻的日常。
除了几位主演,饰演肖母的李勤勤也把肖母这个复杂立体的角色演得深入人心,让人既 " 恨 " 又觉得她可爱;饰演董帆的谢可寅虽是女团出道,在这部剧的发挥也可圈可点。剧里每一个演员都为这部剧的 " 真实 " 奉上了精湛的表演。
▲饰演肖母的李勤勤也把肖母这个复杂立体的角色演得深入人心,让人既 " 恨 " 又觉得她可爱
整体来看,这部剧称得上是 " 年度现实主义爆款剧 "。
它以最真实的姿态展现出了女性生育最真实的感受与状态,给予了每一位成为母亲的女性一次 " 发声的机会 "。母亲的 " 不容易 " 不再是模糊的印象,它变成了确切的、具体的 " 不容易 ",让大众得以重新来正视母亲这个角色。
真实,但是堆砌
真实是《亲爱的小孩》最大的卖点,但不经意间也成为了它的一处 " 软肋 ",对真实的过度追求使该剧走向了一个极端:堆砌真实。
它将女性,或者说夫妻,在婚姻中面临的生育问题、夫妻关系、婆媳矛盾等一一呈现了出来,每一个都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困境。但令人遗憾的是,当它们在剧中只是被堆砌和拼接时,某种意义上又失去了 " 真实 " 的质感。
▲肖母因为凑热闹打麻将,让宝宝婴儿车滑走,差点酿成大祸
面对该剧是否制造焦虑的问题,任素汐在采访中如此回应:" 你之所以害怕它,就是因为没看到全貌,那它好的地方也有,就像生一个小孩是不容易,照顾她很辛苦,但是她给你带来的那些力量真的是没得比的,就是你一定会觉得你的快乐大于痛苦。因为每个人的感受也不一样,有的人觉得确实抑郁了,我生完孩子我就不行了,我早知道就我不生了,有这种时刻一定都有,但是那些美好的时刻也不能忘记。"
她的回答道出了很多母亲的心声,但与此同时,也戳穿了这部剧 " 堆砌真实 "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这个孩子的失真。
剧里这个孩子大概是我见过的最不爱笑的孩子。大部分的片段里,我都只能听到她的哭声,有时是因为被摔着了,有时是因为生病,有时是因为闹觉 …… 她总是在哭,而她每一次哭都像是为了带出一个矛盾的集中爆发,比如一诺和婆婆的带孩子的观念差异、一诺和月嫂的关系处理、一诺和肖路的感情变化。
是的,小孩是太小了,所以只能用哭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可是小孩也是会笑的,笑也是人天生表现高兴的方式,但我很难在剧中捕捉到她的笑。
▲《亲爱的小孩》剧照
母性是母亲天然就有的,但并不是怀胎十月就能拥有的能力,它是一个不断被激发的过程,是在和孩子的相处互动、彼此感知中不断得到释放的能量。
当你看到孩子在哭,你会着急得不行;当你看到孩子在笑时,你又倍感幸福。孩子向母亲索取,但又能给母亲带来情感上的回馈。
这一点在剧中却很少体现出来,孩子和母亲的亲昵感是缺失的。于是,屏幕里的一诺永远在为哭泣的孩子经受各种磨难,而留给屏幕外我们的,就只剩下了失焦的共鸣。
孩子是前期剧情的重要推动力,是复杂矛盾、人物困境的支撑点,是很多矛盾的导火索,但她的存在又成为了一种单向度的输出,只负责堆砌起真实,却无法构成生活。
于是很多时候,观众会觉得连喘口气的机会都没有,在经历丈夫出轨、小三现身、两人离婚、匆匆收尾等一连串的狂风暴雨之后,最后只留下一些错愕。
割裂的故事
毫无疑问,《亲爱的小孩》在故事上也呈现出了一种明显的割裂感。
前半部分试图探讨的现实问题很多,很多都是社会热点议题,比如女性生产前后所需要的关爱与陪伴、丈夫在婚姻和生育中的角色缺失、年轻人科学育儿观念与上一辈传统想法的矛盾等等。
后半部分则是改编自王小帅的电影《左右》。当禾禾确诊白血病,各自组建新家庭的一诺和肖路为了拯救孩子决定重新再生一个,两个家庭也陷入了更深的矛盾与纠葛当中。虽然原作改编自真实故事,但这部分还是有着很强的戏剧冲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