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剧照
于是,真实与虚构、生活与艺术,这部剧的前后明显分成两块,突出的也是不同的主题,如果单独挑出一部分,无论是前半部分的婚姻生育,还是后半部分的人间疾苦,都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前半部分的亮点与缺憾在前面已经讨论过,这里再谈一下后半部分。
后半部分涉及的问题显然更多,首先是人性与伦理的冲突。一诺希望救禾禾,眼下唯一的办法是和自己的前夫再生一个,做试管婴儿失败之后,有了新家庭的两人要通过自然结合的方式来怀上孩子,这件事是否能为人接受?
▲一诺希望救禾禾,眼下唯一的办法是和自己的前夫再生一个
其次是新出生的孩子,为了拯救另一个生命而来到这个世界,这对他(她)来说是公平的吗?是否会在今后带来新的伤害?
还有母亲对孩子的爱。一诺为了要到与禾禾配型成功的人的信息,不惜抛下尊严跪在脊髓库管理人员的家门口,她愿意付出一切来拯救禾禾。不料对方却是大龄未育女性,因为怕影响备孕而悔捐。捐献者在配型成功后可以反悔吗?
在这个极端的悲剧故事中,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命运的洪流下人的苦难与挣扎。这种挣扎具有一种深刻的力量,是在绝境和困难面前人性的勇气,是相互支撑、彼此陪伴的温暖,是始终滚烫的爱。
▲《亲爱的小孩》剧照
不过放在电视剧里,这些话题却基本与前半部分脱节了。对比上映于 2008 年的电影《左右》,《亲爱的小孩》其实在情节设计上收敛且胆小了,这种回避也使它很难超越原作——原作这个动人故事还斩获了柏林银熊奖的最佳剧本奖。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它失败了。
《亲爱的小孩》后半部分有一段让我记忆犹新。禾禾还没确诊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周围有小朋友剃光了头发插着针管,别的病房传来母亲在孩子离世后趴在一旁痛哭的声音。一诺看着听着,禾禾也看着听着。人世间的悲哀与痛苦,在此刻成为了清晰可见的画面、声音。
▲《亲爱的小孩》剧照
还有为了做化疗,谢天华和禾禾坐在一起剃头的场景,看完后我的眼泪一直在眼眶里面打转。剧作很好地利用了其更加广阔的叙述空间,不仅没有使故事变得冗长,反而在细节的巧妙设计、场景的用心安排、演员的走心演技下有了独特的魅力,也能打动人心。
▲谢天华和禾禾坐在一起剃头的场景令观众动容
剧作的前后两个部分都有各自想要表达、并且表达得掷地有声的东西。但当两个部分被粗糙地衔接在一起时,出现的割裂感就使该剧产生了一些问题。
在短时间内,观众要陪主人公经历这么多曲折和苦难,同时在观剧体验上,观众也要从前期对一些社会问题思考的姿态,滑向一种对人世间苦痛悲悯的心情。
虽然它作为电视剧允许有较大的表达空间,但这种割裂感使观众不由得会对它真实与艺术的平衡产生一些怀疑,或者进行重新打量,这一过程也会消耗观众对它的期待与耐心。
如果前后难以统一,或许选择讲一个故事会更好。当然,《亲爱的小孩》能有勇气来做到目前这样,已然非常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