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大家为女生感到气愤,痛斥键盘侠的戾气和不负责任。
然而在整个讨论过程中,事件另一个当事人,也是受害者,却在舆论中有意或无意被"隐形"了——
外卖小哥。
为之"讨公道"的人们裁量他的付出,计算他的报酬。
自始至终,外卖小哥都只能以一个劳动力、一叠报酬的形式,被讨论、裁夺。
可网暴者们没有留意,他在与女孩的聊天中一早就推脱过物质的给予,他的初衷仅仅是出于一份最朴素的善意。
他们更不在意,一个良善的普通人,凭什么仅因他人的质疑就要被动卷入一场舆论的计量和讨伐。
又要如何来承受,这份以人命为代价的"公道"。
来源| 九派新闻
而当一个普通人,连自己的决定和判断都可以被剥夺、被无视。
这样的"公道"对他而言,真的有意义吗?
你看,不光是"减法"——
轻视、忽略普通人的压力和苦楚,不合适。
实际上,做"加法"——
我们理想化的、富裕的气节和正义,寄予某个体时,也同样可能会酿成灾难。
那我们究竟该如何围观、看待我们周围形形色色的普通人?
不瞒大家说,打出这个题面之后,飘也迟疑了。
因为题面本身似乎就是一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去围观普通人?
或者换个说法,普通人凭什么要被围观?
早年间,这一问题的答案貌似是清晰且正当的——
将普通人从职业标签中解放出来,增进我们对各行各业人的理解。
因而,当时一些综艺让明星体验打工人生活,也是获过好评的。
其间一些励志鸡汤的输出,在观众尚图一口新鲜劲的时候,倒也挺对味。
只是,当时代瞬息万变如当下,当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以更真实、甚至更冲击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时。
我们忍不住要问:
一个普通人在时代缝隙中的挣扎,真的适合被当作励志故事来宣扬吗?
平凡只有拔高到与伟大同级,经由"伟大"镀金,才值得被书写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
那么将普通人的生活,一再塑造为励志范本、奋斗故事,无疑再次落入标签的窠臼。
生硬,且残忍。
况且,用综艺的形式解读和展示普通人,若只能做到浅尝辄止,那这种展示本身也当休矣。
那说回来,在当下,围观普通人究竟意味着什么?
相信有不少人会想要直接驳了命题——
谁想被围观啊。
不假,飘也同感。
但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在任何人的生活都可能在网上曝光的当下,谁又能保证自己,永远不会成为被围观的那一个。
或许就是某一时刻,任何一个人的生活和遭遇,都有可能通过迅捷的媒介闯入到另一圈层的视线当中。
我们不想被围观、不想被凝视。
奈何关于这个时代的预言就是,我们都有可能在某一时段内成为楚门。
这样说的话,围观普通人好像再度变成了一个推己及人的问题。
但,气球哥和外卖小哥的困境,难道是因为网友没有推己及人?
也不是。
只不过,真正的推己及人,不是简单的"如果我是他,我就……"的问题。
而是评判、介入别人的生活之前,先做到,真正去理解他人的生存处境,尊重别人对自己人生的决定权与选择权。
我们也不必总是那么迫切地借他人的故事来自我启示。
日剧《四重奏》里有一幕,也是谈及该如何对待普通人的问题。
松隆子扮演的卷,揭开一个穷困潦倒的钢琴家的骗局后,把他的表演机会据为己有。为此,四个主角有了一番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