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山建筑工人在休息
图源:网络
万物皆可拟人化。
将武汉称为 " 笨笨的小朋友 ",将新冠病毒称为 " 阿冠 ",以及 " 阿中哥哥 " 此类等等。
以苦难搭建戏台过足戏瘾。
令人不适的低幼。
还有难以察觉的低幼,比如 " 抄作业 "。
将各地区的防疫措施、民生政策简称为 " 作业 "。
" 抄都抄不好 "" 这都不会抄 " 潜移默化地影响认知——
以为这是简单的、可复制的、能以一概之的。
却忽视了艰难的、挣扎的、努力生存的个体。
逃避了复杂性,以简易批判作为避难所。
去人化和拟人化殊途同归,其实都是抽空具体:
具体的个人,具体的细节,具体的遭遇,具体的尊严 .......
>>>> 羊崽
去年,A24 出品了一部另类惊悚片《羊崽》。
另有译名为 " 羊惧 "。
一只母羊神秘受孕后,生下一只半人半羊的崽。
孩子早夭的夫妻将这只羊崽作为亲生女儿抚养。
这部影片的解读角度众多。
有关人性、神性以及兽性。
但我要说的还是 " 语言 "。
将羊崽作为人看待的标志性行为,是夫妻两人称其为 "her",并为其取名 "Ada"。
生下羊崽的母羊日日在窗边咩叫,试图要回自己的孩子。
妻子决定用枪将其处死。
板机扣动,毫不迟疑,因为这只母羊是 "it",而非 "her"。
尽管它是羊崽的生母,但在妻子的眼中它是动物而非人。
所以可以轻易地杀害。
人的语言昭示人的思维,人的语言决定人的行为。
人被自己说出的话规训和指引。
所以慎用语言。
保持用词警惕。
警惕灾难时的天真,因为它有可能是一种矫饰。
甚至我们要警惕感动,不要让苦沦为美学叙事。
今天,我看到新的魔幻。
比如把同事称为 " 同学 ",把裁员称为 " 毕业 "。
粉饰着失业后打工人水电气房租开支的压力。
这个用词不止可耻,而且十分粗暴。
正如北岛在《早晨的故事》中写:
" 一个词消灭了另一个词,一本书下令烧掉了另一本书,语言的暴力建立的早晨,改变了早晨。"
还有将核酸已采凭证称为 " 良民证 "。
对做没做核酸的人做出身份切割,以此产生鄙视链和敌对阵营。
回到那部惊悚片。
羊崽始终没有归属于人类,因为羊崽不会说话,不会人类的语言。
比起 " 羊崽 ",或许片名用 " 羊惧 " 更为贴切。
其中暗含 "Panic" 的恐惧之意。
到了结尾,羊崽的亲生父亲出现,模样介于人与非人之间。
TA 举起枪,像妻子枪决母羊一样枪决了丈夫。
我想,人被当作羊,裂痕出现。
回归暴力,是必会实现的预言。
警惕语言暴力
慎用称呼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