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能理解黄子韬甚至吴亦凡为什么有铁血粉丝,但我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喜欢张艺兴,他太像学生干部了。"
人总会被同类所吸引,自我意识更强的年轻人,遇上四平八稳的张艺兴难免会觉得气场不和,无法共情。飞扬跋扈的天才永远比老老实实的学生干部受欢迎。这代人对于乖巧懂事、受老师长辈喜欢的人,天然有一种逆反心理。那些圈内前辈越是说 " 艺兴挺好的 ",年轻人越觉得 " 此人大奸似忠、心机深重 "。加之张艺兴确实天资不足,就更像记忆中那个只知闷头学习的前排好学生。
张艺兴的思维方式诚如前文所说,像是被应试教育驯化过一样,相信努力、相信权威,与流行的青年文化格格不入。《仅三天可见》中,姜思达与张艺兴的对话,更能体现出这种 " 坏学生 " 与好学生之间思维方式的冲突。
" 你能为舞台付出什么?"" 生命。"
一样的对话换作其他爱豆或许并不会引起网友群嘲。因为这种冠冕堂皇的话放在别人身上,你知道他是在为了生计撒谎。然而张艺兴却很真诚,这种好学生式的真诚,更让以 " 躺平、咸鱼 " 为人生信条的年轻人惶惑。甚至有人说,看到张艺兴的脸就莫名想到 996、奋斗这类字眼,即使他没进娱乐圈,在其他行业肯定也是公司卷王。
为什么这么多人莫名其妙讨厌张艺兴?因为他太像 " 别人家的孩子 "。讨厌他的人未必有多恨,只是通过嘲笑他获得一种对抗权威的快乐,以发泄曾经的成长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