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代女性生的孩子越来越少,选择权也越来越多。
1960 年,《女人步上楼梯时》上映。
高峰秀子饰演一个给老板打工的银座妈妈桑,她不愿像酒吧里的小姐一样,搭上一个金龟婿,就算上岸了。
1960 年代的妈妈桑,可以有什么选择呢?
酒吧的一位富商对她说,女人三十岁,要么创业为自己打算,要么嫁个好人家。
但当她想自己开一家酒吧时,曾经想要讨好她的相好,都纷纷避之不及。
如豆瓣的一个短评所说:
女人拾步上阶,男人看见的是圆转的臀,雪白的袜,纤细的腰,微露的颈。
而女人只看见窄窄的尽头是歌吹沸天,还看不见天。
1973 年上映,马丁 · 斯科塞斯导演的《穷街陋巷》,罗伯特 · 德尼罗和小伙伴混迹于纽约下东区的意大利街区,没有正经工作,没有钱,没有房。
他的女朋友希望他摆脱困境,过上稳定的生活,然而就在他们逃离的路上,债主追上他们,朝着他们开枪。
几人艰难地爬出被撞翻的汽车,在四周茫茫的夜色之中,发出了绝望的哭喊。
1990 年谢飞《本命年》,理想破灭,新旧交替年代下的一批失落的年轻人。
梁天饰演的小混混对姜文的自白,倒是也挺符合当下。
你说上班没劲,不上班也没劲。
搞对象没劲,不搞对象也没劲。
怎么什么事都没劲呢。
要钱有什么劲呢。
不要钱也没劲。
你打我一顿没劲,你不打我呢,也没劲。
无论是《女人步上楼梯时》《穷街陋巷》,还是《本命年》《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站在上一代人的角度来看,都有无数理由指责这些年轻人——
你们生活的年代,没有战争,没有饥荒,也没有瘟疫(曾经),衣食无忧,还嚷嚷着没劲、痛苦?太脆弱了,吃不了苦啊,痛苦阈值太低了。
但事实是,每一代青年都有属于自己的苦闷、忧愁和焦虑,因为这才是青春的底色啊。
只是总有人看不顺眼,要把青年掰向正能量的方向,要奋斗,要负重前行。
这等于要求年轻人提前结束青春。
就像 1996 年《猜火车》里,青春结束的方式,就是走向大众化。
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事业,选择家庭,选他妈的大电视机,选洗衣机,汽车,CD 播放机,电动开罐器。
选择健康,低胆固醇,牙医保险,选择低利息贷款,选择房子,选择朋友,选择休闲服和搭配的行李箱,选择分期付款,三件式的西装,用他妈一系列的布料,选 DIY。
……
选择你的未来,选择生活。
但我干嘛要做这样的事?
我选择不选择。
在《我们为何膜拜青春》中,作者哈里森说:
我们这个对年轻痴迷的社会,实际上是对它自以为崇拜的年轻发起战争。乍看之下,我们这个世界现在主要是属于年轻一代,但实际上,这个时代正自觉或不自觉地夺去他们最需要的东西。
所有的尝试,总包含着成功和失败的可能。
真正的年轻崇拜,应该是当年轻人探索成功和失败可能性的时候被允许,尝试生命更多可能性时被允许。
因为青春,就连世界都允许我犯错。
但当以同一种成功的标准,同一种青年的楷模试图绑住年轻人触碰世界的手时。
也许大部分年轻人都会感觉,这种整齐划一,不免让人有些寂寞。
讨好年轻人的毛病,改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