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大麻、迷幻药也作为解放思想,探索精神世界的工具,成为了嬉皮士们手里不可或缺的「珍宝」 。
李安曾经拍过一部以嬉皮士时代为背景的电影《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故事末尾,男主在音乐节上遇到了几个嬉皮士,人生第一次尝试了 LSD。
很快,LSD 的作用就开始显现。
最直观的感受是,世界瞬间变得明亮。
事物的色彩异常艳丽。
不一会,一种难以言喻的奇怪感觉就会降临。
天花板的毯子幻化成万花筒般的景象。
它们以一致的节奏舞动,甚至出现通感连接。
你可以听见或者尝到颜色的味道。
随着药物作用愈演愈烈,一种抽离感油然而生。
就像灵魂脱离了肉体。
你完全感受不到身体的存在。
当药物作用达到顶峰,你便会跌入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维度。
男主走出房车,从山顶眺望音乐节全貌。
伍德斯托克的晚风吹拂着 50 万嬉皮士青年。
远处的篝火幻化成缤纷的浪潮,潮水般涌来。
如此高亢的感官快感,自然吸引了无数年轻人投入到这场盛大的迷幻剂传播行为中。
高潮必然带来疼痛,欲望终将步入毁灭。
LSD 与其他毒品类似,所带来的快感毕竟是短暂的,其后会产生一系列负面的副作用。
渐渐地,它成为了堕落与危险的代名词。
影史留名的《逍遥骑士》中,就有一段惊世骇俗的嗑药段落。
墓地、圣像等意象快速剪切。
人们想要冲破世俗的枷锁,却又感到无比的荒诞与无力。
当药效过去,巨大的虚无感很容易将人吞没。
最终两位主角也宿命般地走向了自我毁灭之路。
逃避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其实,对 LSD 的流行乱象,美国中情局难辞其咎。
甚至,这是美国中情局一手炮制的恶果。
最初,LSD 致幻的效果吸引了中情局的注意。
他们试图用这种药物放松间谍的警惕,逼供出有效信息。
为了展开研究,中情局资助了很多致幻剂研究机构,对外宣传精神病研究中心。
《飞越疯人院》的原著作者肯 · 凯西,就是在这里接触到 LSD,并着了迷。
他经常偷吃研究用的 LSD,让自己在「迷幻」的状态下观察研精神病人。
一段时间后,肯 · 凯西便对精神病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由此产生了《飞越疯人院》故事的锥形。
但很快,CIA 的研究者就发现,LSD 只会使得服药者意识混乱,对逼供不起任何作用。
于是,研究计划停滞,这些药物也就流入了市场,成了嬉皮士们的口粮。
而早在 50 年代,研究者就提出了对 LSD 的质疑。
他们找来志愿者,记录下其服药后的反应。
首先,吸食者对时间的感知可能会变慢。
并且,逐渐丧失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对自己的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