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说,我们更容易败给自私的欲望。
世界本就邋遢,还有什么可怕
爽不爽一刹那,天堂地狱一家
我们之间的距离,相差不过毫厘
在十字街头,没啥好坚持,别跟生活呕气
正如两部作品的结局。
陈可辛、坂元裕二不约而同地选择让他们重拾纯洁——孙纳还会为 " 聂文 " 流泪,山音麦还会为 " 初恋 " 欣喜。
人啊。
失去什么,便越怀念什么。
03
" 我不知道自己被困在哪里
但我很想挣脱 "
可惜,这种重拾是顶级爱情片主角才有的待遇。
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没这么好运。
或者说,我们能够拥有的唯一好运,就是看着他们的哭与笑,缅怀自己曾经拥有的 " 夏天 "。
在熙熙攘攘的大城市,独自一人居住在十几平米的卧室,面对两三个完全陌生的舍友,有作息时间、是否吸烟、是否养宠物等一大批问题需要磨合 ……
期待爱情,似乎是最便捷的 " 避风港 "。
可问题就出在这——
什么 " 告白是小孩子做的,成年人请直接用勾引。勾引的第一步,抛弃人性,基本上来说是三种套路,变成猫,变成虎,变成被雨淋湿的狗狗。"
当爱情都渗入阶级化。
不相信爱情,又变成我们将孤独合理化的最充分的理由。
爱在三部曲把这种消失的东西形容为 " 浪漫 "。
我所有的浪漫都在一夜之间消耗光了。我将永远不可能再有那种感觉了,就好像,那一夜不知道怎么引发了我的全部感情,我把这些感情都向你倾诉出来,而你却把它们都从我身边带走了 …
而如果用《花束般的恋爱》中的说法,这种状态是 " 燃烧殆尽症候群 " 患者。
他们不再有精力、创造力和雄心壮志,也没有闲情逸致去变成天上忽明忽暗的云。
夜深人静,你难免想听着歌追忆往昔。
就像《花束般的恋爱》的片名,那个夏天尽管如花束般短暂,已经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避难所。
可很少人能懂得——
这不是导演真正想表达的结局。
更不是 " 爱情 " 真正的结局。
外人总会轻易看见花瓣的衰败,花朵的凋零,却鲜少注意花束底下的 " 土壤 "。
土壤是什么?
往小了看,是生活。
柴米油盐的生活。
往大了看,是时代。
物质现实围剿爱情的时代。
《倦怠社会》中,韩炳哲曾对数字媒体时代人类的精神状况进行过分析:
过去人们关心如何拥有美好的生活,其中也包含了如何融洽地共同生活,如今人们则只考虑如何存活下去。
如果回到 Sir 文章开头的两件事:
对优秀作品中爱情纯洁性的无限拔高,以及对烂片中虚假爱情的无限容忍。
都像是我们反抗时出现的 " 过激反应 "。
Sir 当然理解这种压抑。
类似电影中男主为提高职场竞争力,迫不得已拿起成功学书籍;又为挽留爱情,迫不得已提出结婚的绝望发言。
这正是他们爱情变味的开始。
不是爱情输给面包。
而是——
爱情本就不应该成为对抗现实的某种 " 武器 "。
Sir 想起最近印象深刻的一段台词。
来自高分韩剧《我的解放日志》:
我不知道自己被困在哪里
但我很想挣脱
我希望我的人生可以真的幸福快乐起来
直到有一天我能够大叹 " 这才是人生啊 "
求生是一种意志。
而挣扎,是本能。
或许每个时代都有其无法轻易解决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