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顾 韩
编辑 | 李春晖
5 月 5 日," 宋威龙涉合同纠纷起诉于正公司 " 事件登上微博热搜。词条足够吸睛,不过基本上一天之后,热度便烟消云散。至于知乎上的相关问题,答案至今仅有个位数。
这显得很不尊重于老师的江湖地位。背后原因有很多。其一,无论是与近期种种社会新闻、大瓜小瓜相比,还是放在于正与艺人的二三事中,这次的事件都算不上很抓马。
其二,现阶段的报道中没有更多细节,而于正今年又转了性,没有第一时间在微博上亲自喊话内涵。至于粉丝在词条内控诉的种种不公正待遇,路人网友也是难以共情的。毕竟,宋威龙的星路已经比同龄人顺畅太多。
简而言之,具体孰是孰非,外人无从知晓,想讨论也没什么干货,想站队也没什么共鸣。而更重要的是,大家还想不想讨论于正了?
留不住人的 " 戏班 "
于正究竟是不是个好老板?粉丝与非粉丝的答案往往是相反的。
在外界看来," 于正剧 " 话题度高,捧人方面战绩累累。而于正自己在追求项目话语权上不遗余力,为了省钱,很舍得往戏里安排自家演员。中年演员能在这里养老,新人能在大群像剧里不断刷脸。有意去捧的,那就更不用说了,捧到群众都说别了别了。
此外,于正是炒作高手。电视时代就已经常常王婆卖瓜,语出惊人。后来则很善于利用微博阵地为新人新剧造势,甚至会直接下场维护心头好。
但在粉丝眼中,于正不开口还好,一开口基本就是把人架到火上烤。更重要的是,欢娱对艺人的服务与运营非常 " 初级 "。剧集热播、涨粉之际,公司不是放任负面发酵,就是很快把人塞回剧组,以至于欢娱新人永远与流量身份失之交臂。
至于连绵不断的 " 内戏 ",可以视为舍得往艺人身上砸资源。但换个角度,对于艺人事业影响也不见得完全正面。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这福气给你担,要不要啊?
归根结底,制作业务要的是压低片酬占比,经纪业务则是要提高艺人身价,二者天然冲突。如果公司是以前者立足,辅以后者,艺人不太红才是更理想的状态。从电视时代走到互联网时代,这一矛盾越发难以掩盖," 戏班模式 " 越来越站不住脚。
从艺人角度看,这届新人面临着更残酷的信息迭代、更激烈的竞争以及更复杂的舆论生态,需要更合理的戏路规划与资源搭配。青春消耗不起,而单独一个公司的产能很难匹配所有艺人在所有阶段的需求。
欢娱长于古偶年代剧,宋威龙却是公认的现偶帅哥。在他短短几年的演艺生涯中,可以作为代表作的《下一站是幸福》《以家人之名》是华策剧,本公司的《凤囚凰》更像是黑历史。
事实上,宋威龙是少有的从未嵌入 " 欢娱大礼包 " 里的欢娱艺人。百度百科显示,宋威龙至今拍摄过 6 部电影、9 部剧集,其中仅 2 部是欢娱出品。同期进入公司的许凯拍摄过 2 部电影、15 部剧集,欢娱出品或搭档欢娱同事的作品过半。如此,宋威龙离开欢娱确实并不令人意外。
同时,产业环境变化," 戏班 " 的影响力在衰退。留不住人的不止是欢娱,模式类似的唐人、欢瑞在这方面也是手拉手一起走。
一是视频平台不断介入产业上游,在各环节的用人上话语权越来越大,经纪公司相应被削弱。其二,古偶近些年质量参差不齐,演一次或许能成功跻身流量。演多了不算加成,反而减分。因此粉丝往往不愿意偶像老在内戏里打转,撕公司时也没什么心理负担。
最后,具体到于正这个 " 班主 "。2020 年年底,百名影视从业者对郭敬明、于正发起联名抵制,2021 年 1 月,于正道歉并退出了正在录制的综艺。此后虽消耗了《骊歌行》《玉楼春》《当家主母》等多部大剧,但 " 莫兰迪色 " 已无法再取悦观众,反被指 " 丧葬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