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仪已经坐着在和陈恭庆祝胜利,说陈恭潜伏到目前已经价值连城。
但陈恭偏偏上演了一出李桃代僵,想要瞒天过海放过荀诩。
最终荀诩逃出陈恭为他设下的密室,带兵直闯抓捕陈恭,导致整个计划功亏一篑。
陈恭却不再辩解,一个人担下所有罪名,甚至是冯膺的罪名,坦然认下自己是"烛龙",案结事了,这个为国家付出了一切的男人,最终被枭首、弃市。
他所有的朋友、下属都到刑场目送他离开,最后时刻才知道真相的荀诩,含泪扭过头去。
再说荀诩。
原著的大结局是荀诩因为图纸被盗取而遭受评议,却被诸葛亮秘密召见,诸葛亮向他道歉,他本以为诸葛丞相是为评议之事道歉,没想到诸葛亮暗示,自己愧疚的是,烛龙本就是他一手安排的,荀诩也被他利用。
最后荀诩出使东吴一年后返回蜀汉,和陈恭一同捕获了烛龙,却与诸葛亮在同一天去世。
而在剧版中,荀诩以一己之力摧毁了杨仪密谋的计划,并直接导致自己的好兄弟被枭首。
结局是他被派往东吴,建立新的情报网。
第三个被改变命运的,是聂远饰演的冯膺。
原著中,冯膺远没有剧中的光彩,因为迷恋柳萤,还把发妻的簪子给了她,结果柳萤是魏谍的事情东窗事发,冯膺去职。
但在剧中冯膺化作了殉道者,以身为饵,引李严入局,为了让整个计划天衣无缝,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不惜故意事败被捉,牺牲自己的生命,因为只要他的罪名被坐实,那李严就难逃干系。
但因为陈恭最后一个人承担了所有罪名,冯膺官复原职。
原本冯膺自爆是想把陈恭摘出来,让他置身事外避免受到此事牵连,但如今也无可奈何目送陈恭被枭首。
第四位被改变命运的,是李严心腹狐忠。
原著中,他才是烛龙,也是荀诩的好友,荀诩办案"灯下黑",直到最后才抓住他。
结局狐忠却主动对荀诩说,自己这么做,是为了汉室,他从来没有背叛过蜀国。他为曹魏传递假情报,糜冲偷走的弩机图纸,早就被诸葛亮调包了。
而在剧中,狐忠变成了一名普通配角,最终被当作李严同党被抓捕。
第五位,糜冲。
表面看他在原著和剧中的结局差不多。
原著中荀诩跟随糜冲,追查到了蜀汉的草料场,糜冲偷走蜀国军技司的弩机图纸后,图纸跟随运送粮草的车送了出去,糜冲被烛龙灭口。
剧中他是追查陈恭身份身死。
但王骁为这个角色注入了巨大的人格魅力,当糜司马的身影湮没于乱刀之中时,仍在以一敌众、身受重伤还提刀蹒跚挥舞,让观众忍不住为之共情。
第六位,诸葛亮。
原著中烛龙是诸葛亮一手安排,一切都是他的一盘大棋,目的是引李严入局,摆脱北伐掣肘。
剧中诸葛亮对这一切并不知情,在得知杨仪计划后,怒斥他党争要有底线,做人要有原则。
第七位,李严。
原著和剧版中,他都掉进了圈套,最终都被贬官。
但原著中诸葛亮一死,他觉得自己复职的希望彻底破灭,也郁闷而死。
剧中李严手握已经化为灰烬的密诏,欲哭无泪,最后走投无路时,在马背上嘶吼要见诸葛亮,最终他和诸葛亮在牢房中第一次推心置腹地交谈,但命运已经尘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