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的秦怡,开始考虑自己的事业,她依旧对文艺有兴趣,于是加入了中国电影制片厂。
之后,她将自己的本名 " 秦德和 " 改掉,变成了我们熟悉的 " 秦怡 ",开始了自己的演艺生涯。
二、从话剧转战银幕,成为 " 四大名旦 "
1939 年,秦怡参演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部话剧《中国万岁》。
与其说是参演,不如说是 " 跑龙套 ",因为话剧中,秦怡只是站在舞台上,露脸的机会都很少,全程她几乎都是背对着观众,握着拳头,台词也仅有四个字:我也要去。
但秦怡对自己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哪怕只有一句四字台词,她也不允许自己出纰漏。
于是出演话剧前夕,还经常能看到她握紧拳头,无论是吃饭还是走路,嘴里都念念有词:我也要去,我也要去!
也就是这一年春节,秦怡碰到了那位足以影响和改变自己一生的人,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虽然事后才知道是周总理,但他的话,让秦怡对 " 文艺 " 这份事业有了新的认识,也在心里埋下了一颗 " 为理想而表演 " 的种子。
1939 年,秦怡参演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好丈夫》,这部电影由史东山导演,他是发掘秦怡主要的 " 伯乐 " 之一。
这也是秦怡在大银幕的首秀。
随后的 1941 年,秦怡离开中国电影制片厂,参加了中华剧艺社,在话剧的舞台上,秦怡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她先后出演了《大地回春》《战斗的女性》《桃花扇》等知名话剧。
尤其在《大地回春》中,秦怡扮演的资本家女儿黄树蕙一角,生动形象,这让她火遍全国,演艺生涯随即也进入到了高峰。
1943 年前后,秦怡先后出演了悬疑片《日本间谍》,剧情电影《忠义之家》,以及《无名氏》等。
在话剧和电影上的多次表演,让秦怡成为上世纪 40 年代最受欢迎的女演员之一,和白杨、舒绣文、张瑞芳并称为 " 四大名旦 "。
当时的秦怡很火,据说她在杨村彬执导的《清宫秘史》中扮演的珍妃轰动全国。
演话剧,拍电影,唱抗战歌曲,这是秦怡出名后最常做的三件事,也就是这三件事,让她成为了中国最早的一批爱国演员和电影人。
三、转战电影界,成为知名演员,并挑起家庭重担
1947 年后,秦怡的事业的重心,开始放到电影上来。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秦怡从重庆回到上海。
回家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父亲去世,使得整个秦家陷入了极其困难的境地。
虽然是大明星,但那时候传媒并不发达,来到上海后,秦怡还需要靠自己的努力打拼。
这一年,她担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演员剧团副团长,并开始在电影上发力。
年轻的秦怡长相俊美硬朗,可盐可甜,大多数扮演正派人物。
1949 年,她就在爱情电影《失去的爱情》中,扮演一位失恋的女大学生,随后又参演了《母亲》《农家乐》等作品。
到了 50 年代,秦怡的事业迎来第二次腾飞,在《铁道游击队》中,秦怡是机智勇敢又具有坚定斗争信念的芳林嫂。
在《马兰花开》中,她是性格坚毅的铲运机工人马兰。
1957 年,新中国第一部体育题材电影《女篮 5 号》里,她是英姿飒爽,但内心深处又有些哀怨之情的运动员林洁。
1959 年,秦怡出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