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丞汐是一名演员。她告诉南风窗记者,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自己的个人简历上,没有毕业院校那一栏。
但她去参加剧组面试时,仍会有导演注意到她简历上的留白。
" 北京大学。"
——李丞汐只好不太情愿地将母校告诉对方。
99% 的情况下,导演会惊讶地、困惑地打量她一番,并反问她为什么来当演员。
▲李丞汐曾报名参加选秀《创造营 2020》
转行 3 年,这个问题,李丞汐听过成百上千遍。而她也学会了如何降低沟通成本,用调侃的方法应付过去:" 喜欢呗,自己想不开呗。"
2013 年,李丞汐以 669 分的成绩,成为福建省福鼎市的理科状元,进入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毕业后,她进了一家头部金融公司,坐上一个发展前景广阔的职位,拿着一份可观的薪水。
直到 2018 年,李丞汐从金融精英的 " 正规人生 " 道路上毅然出走。
辞职、转行,她成为了一名在演艺行业底部挣扎的新人演员。
▲李丞汐的毕业照(图源微博 @曾 _PKU
从一套适用于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评价体系进入另外一套,李丞汐承受着落差、挫败和不被理解。圈内圈外,人们都觉得她异想天开。
只有李丞汐自己觉得痛快。
学霸当女团
李丞汐是自己要求经纪人把 " 毕业院校 " 这一栏从演员资料里删掉的。
经历过几次面试,李丞汐敏锐地察觉到,演艺圈对 " 学霸 " 存在着某种普遍的刻板印象。
入行时,选角导演常常问她:" 你能演什么?演学霸吗?"
▲李丞汐在片场
她听得出这个问句背后的推断:你能考进北大,人生前 20 年一定在疯狂学习,缺乏生活经历和情感素材,演不好戏。
再加上,李丞汐学的是理科,一个在社会上多数行业中占据就业优势的学科,在演艺圈却与 " 逻辑性强、太过理性,不善于调动感性 " 画上了等号。
" 你会明显地感受到,外界评价标准变化了。" 李丞汐说。
但她也承认,学习和表演 " 其实挺不一样的 "。
▲李丞汐
学习,是一个极度理性的过程,需要缜密的逻辑、强大的记忆力和清醒的思维,寻找问题的解法,社会上大多数岗位正看中这一能力。然而,一个好的表演者,需要和人物命运深度共情,充分调动感性的一面,看中的是艺术直觉。
对李丞汐来说,表演最困难的就是 " 解放天性 "," 学会情感的转移,调动过往的情感片段,投入表演 "。
这都需要李丞汐从零学起。
▲《迷雾追踪》中的李丞汐
好在,学习方法是共通的。对自我的规划、反思与凝练,是李丞汐在学生时代的制胜法宝。她相信,这同样会帮助她在表演上取得精进。
李丞汐把对待学业的较真劲儿,带到了表演里。比如,台词本上写了一串假的电话号码,她能一字不差地记下来,甚至像是上学时对待课程作业那样—把自己对戏的理解,对角色的分析梳理成文稿,发送给导演。
▲《长江妖姬》中的李丞汐
这令导演大吃一惊:" 她是试戏者里第一个细致到这种地步的。"
比如,偶像选秀节目《创造营 2020》里,李丞汐和四位女孩一起排练节目,她为团队制定了一个周详的训练计划,将每一天的目标具体至百分比。
采访时,她又用 " 边际效益 " 和 " 沉没成本 " 等经济学理论分析着自己的练习进度和歌曲选择。
▲李丞汐在《创造营 2020》时为团队制定训练计划
旁边的队友听得天花乱坠,形容她:" 这可能就是聪明吧,学霸和学渣之间的区别。"
学霸当女团,在当时是个颇具噱头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