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第一层,自然是希望我们也要正视妈妈们对家庭的付出。
可再往深里想,若一些麻烦、一些困境,无论男性还是女性,爸爸还是妈妈,步入"全职"都会遇到。
是否也就是说,由伦理规训、性别思维固化形成的问题,仅靠简单的性别身份互换,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那么,真正去关注个人,去理解并改善育儿者的处境,或许才能找到新的突破口。
可喜的是,这一次《爸爸当家》终于难得地在育儿语境下,将视线投向了父母职责身份背后,那些属于个人的处境与感受。
听闻李灿说"好像找不到自己了",嘉宾们一致建议妈妈们哪怕对孩子再上心,也不要丢了自己。
一则从妈妈的角度,"全职"最多只能维持到孩子成年,妈妈们还要继续自己的生活。
二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只有爱自己、会愉悦自己的妈妈,才能给孩子更积极、更健康的引导。
以及节目中的几位全职爸爸,谈及选择"全职"的初衷——
葛沛豪出于弥补自己原生家庭的遗憾。
其余三位爸爸是为了让妈妈们去完成、或是去找寻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没有人轻飘飘地说"体验",也没有人将自己简单定位为 "给妻子帮忙"。
爸爸们不仅要让自己走进来,更是为了让妻子们走出去。
归根结底,对于一个家庭,"全职"或许不一定要成为一个必选项。
但若迫不得已,必须要做这样的选择,那么至少它不应该是一个性别指向的答案。
不该因所谓的"女主内男主外",剥夺女性职业化、社会化的权利。
也不该因个别案例就标榜 "爸爸可以比妈妈做得更好",简单粗暴地就将男性一股脑塞回家庭。
选择的依据,理应是两个平等的人,针对自己的家庭情况,独立进行的分析和考量。
毕竟,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听到的,从不仅仅是一句"妈妈辛苦了"。
更是在感叹之后,家庭的另一分子切实地参与到育儿、参与到家庭事务中来。
只有在这种前提下,我们讨论"家庭分工"才有意义。
也只有当我们真正以"分工"的视角来看待家庭,个人在其中才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我们所期待的"社会分工变化"才可能拥有新解法。
爸爸们,别只会说感谢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