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9.1 分韩剧《我的解放日志》不是一部适合所有人观看的高分作品。
它虽是一部剧,可在我看来却更像一本书,一本你可以随时打开而几乎不用在意进度的非小说类书。
它没有引人入胜的剧情,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没有喋喋不休的台词,你可以随时按下暂停键去做你的事情而不必担心回来后接不上故事。
如果按照电影的逻辑,《我的解放日志》该是一部小众的 " 文艺片 ",而非更契合多数人的 " 商业片 "。
在什么都追求快的今天,处处都极慢的《我的解放日志》显得格外扎眼,而且我必须得说,它是有观剧门槛的,门槛就是观众得有一颗静下来的心。
所以对于这样一部剧,能在大众平台上达到 9.1 的高分,我还蛮意外。
不像旁的电视剧多依靠一个有结构的故事推进剧情,《我的解放日志》几乎没有主线,它所有的剧情都是在单纯的呈现,呈现一个特殊家庭的生活。
他们的 " 特殊 " 根据剧中角色自身的认知,是源于 " 地理位置 "。
他们一家居住在京畿道,三个儿女工作在首尔,单趟的通勤时间是一个半小时,每天往返便是三个小时。
大女儿认为自己的人生都浪费在了往返上,二儿子因通勤时间过长而和女朋友有了间隙最终分手,三女儿拒绝参加社交的缘由从来都是家住得远。
三个人常将 " 我家住在京畿道 " 挂在嘴边,就连观众看着看着都开始相信,他们当下的人生困境皆因家住得远。
可看到后来,旁观者清的观众先于角色察觉,原来并非如此。
大女儿结不了婚不是因为通勤时常,二儿子糟糕的人生也不是因为没有车,三女儿的性格才是她不愿社交的真正原因。包括他们的邻居,因遭遇挫折而躲到乡下隐姓埋名终日酗酒的具先生。
《我的解放日志》完结的动力便是治愈各个角色,而在呈现他们人生自治的过程中,意图通过其间些许瞬间,去触动荧幕外的观众。
我相信中意《我的解放日志》的人一定是被剧中的某个细节戳中而产生共鸣,同时我也理解不喜欢《我的解放日志》的人理由所在。
先聊前者。
剧集的看点主要集中在四个人身上,大女儿基贞、二儿子昌熙、三女儿美贞以及她的 CP 邻居具先生。
基贞快四十岁了一直没有成家,不是她不想,而是她办不到。
她是个骄傲的人,对待爱情从来不主动出击。
同时她又是个极富个性的人,会第一次相亲就和别的男人聊起她对于爱情最高境界的见解:丈夫被砍头,妻子没有逃跑而是选择用裙子去接住他的头。
这样的她,连勾搭过公司所有女孩的海王都不敢招惹,海王给公司所有女孩都送过彩票,给予女孩们一份机缘,但从来没送给过她。
之后基贞又一次遇上了令她心动的男人,并在海王的建议下,勇敢迈出了第一步,跨过了心底的那座大山,勇敢向男生告白,至于结果是否能成功,好像已不再重要。
昌熙是个觉得自己这辈子从没感受过喜悦、快乐、着迷感觉的男人。
爱情的失败,是他没有太多时间陪女朋友,因为老生常谈的 " 家住得远 "。
事业的不快,则是因为女同事太多的下作手段。
至于家庭,他把赚来的钱都交给母亲,想买台代步车父亲不同意。
纵然觉得自己的人生已如此不堪,昌熙却从来没崩溃过。
即使与父亲吵架,也会去帮忙调台;哪怕在 ATM 前已经等得火大,还是会愿意腾出位置来给身后的大伯;每一次他负责辖区内的阿姨打一个小时的电话吐槽生活,他从不拒绝 ······
究竟是狼狈的人生使得昌熙不得已成了这样的 " 没心没肺 ",还是昌熙的没心没肺越加导致生活走向下坡,因果关系我们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