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猜测昌熙最后一定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哪怕那个结局不是世俗意义的 " 好 ",但对他来说也一定是能够接受的。
相对来说,美贞的故事会让更多人产生共鸣。
她不愿参加社交并不是她所搪塞的 " 家住得远 ",而是她性格内向,压根不喜欢那种社交场合。
在她有限参加同事的聚餐中,导演用镜头语言特意在向观众传递一个信息:美贞融入不进去。
她左顾右盼,看着身边的同事你一言我一语,半天插不进一句,也半句都不想插。
有的人就是不喜欢社交,就是喜欢一个人安安静静,这不是缺点,这是性格。
至于遇到的所有前任都是王八蛋,自然也怪不到她头上,遇人不淑罢了。
遇上邻居具先生,具先生比她还内向,连和人打招呼都费劲,整日除了干活就是喝酒。
她猜到了具先生一定有故事,她也被前任的烂账搅得生活一团乱麻。
两个同样内向,同样遭遇困境的人,美贞想到的办法是,让他们彼此崇拜,不止是爱情,而是全部,从而填满各自的内心,不再空虚。
这里的崇拜不知道是韩语翻译的问题还是美贞的表达问题,在我看来,她所指的该是把彼此当成最重要的人,接而所产生的心意而让对方感到满足,从而达到躲避现实生活苦难的目的。
两人的相处过程,可谓与整部剧的气质都十分符合。
用一场戏来举例。
具先生去接美贞下班吃饭,两人坐在小店静静吃着东西,席间具先生站起来去拿了一碟泡菜,并从冰箱里拿出一罐零度可乐,给美贞倒一杯,自己喝另一半。吃到最后剩一个团子,具先生使了使眼色,让给美贞吃。
吃饭的整个过程,两个人没有说一句话。陪伴着观众耳朵的,只留悠然的背景音乐。
这种呈现方式,我相信很多人会说 " 矫情 "。
很精准,《我的解放日志》整部剧概括下来就是 " 矫情 ",只不过这里的 " 矫情 " 我认为褒义多过贬义。
褒的是它对于细碎人生的探讨,与它文艺片般的表达,包括唯美摄影、悠扬音乐与金句台词等。
贬的是这一定是吃饱饭的人才能触碰到的精神荆棘,真正为了柴米油盐而奔波的人,绝不是剧中呈现的那种状态。
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的解放日志》其实是一部看上去是在讨论 " 面包 ",其实是在讨论 " 爱情 " 的作品。
如果大女儿的婚姻幸福,如果二儿子的女朋友愿意早点坐地铁来找他,如果三女儿遇到的不是败类前任,那么还会有《我的解放日志》吗?答案我想会是否定的。
至于剧集所透露出的对生活本质的触及与呈现,实则不过是精神生活得不到满足的边角料。生活真正的苦,《我的解放日志》压根未有提及。
你可以将之称为 " 无病呻吟 ",不过我还是更愿意用 " 矫情 " 去形容它。
因为它的慢与美,的确能让人沉醉其中。
换句话说,它是能给很大一批人做 " 精神食粮 " 来用的。
对于这样一部作品,其实很难用具体多少分去评判它。彼之蜜糖汝之砒霜,好与坏已不再重要。
只要它能够在某个瞬间触动你,让你能感到片刻的精神愉悦。
作为一部影视作品,我想那便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