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大概就是《卧虎藏龙》上映那年,李安和贾樟柯,不知道还有谁,约在伦敦的一家小酒馆里喝酒。
酒馆里到处贴满安迪沃霍尔,十月底了,空调还是开得很大。
《卧虎藏龙》获得一片盛赞,票房大卖。李安名利双收,全球巡礼一番,到了伦敦,贾樟柯觉得他有点累,甚至担心空调的风都能把他吹倒。
就那样,李安坐在一堆波普艺术里,冲小贾说了句很不艺术的话:
你不要管观众爱看什么,你要想他们没看过什么。
贾樟柯把这句话称为李安生意经,记在心里,还顺便写进了文章里。
这段故事和我今天要写的话题没什么关系,只是单纯喜欢这句话:
你不要管观众爱看什么,你要想他们没看过什么。
可能这就是为什么,这个春天最红的女明星,竟然是贾樟柯偶像叶倩文。
是的,我本想以《声生不息》做楔子,写写为什么一群香港老江湖们,突然成了内娱顶流。
两三年前,我刚开始写古早江湖事的时候,娱圈考古还没热成现在这样。
甚至每次写之前,我都预设了阅读数一定不如写年轻流量明星。大多数读者因为不了解,所以没兴趣。
写着写着,港娱慢慢复兴成了新流行。
这种流行并不是贾樟柯们,就是看港娱长大的那代人带起来的。
不是为了怀旧,不是追忆似水年华。就是年轻人,互联网上的发声主力们爱看。
这是在内娱流量时代里长大的一代吃瓜人,经历了兴起到破灭的全过程。
男顶流撩粉装纯假和尚,女顶流古偶剧里炒 CP。不管男还是女,都在批量复制割韭大烂片。
大烂片的吹就天下无敌,把好些观众都吹得云里雾里,一副 " 我乃天朝上国 , 尔等蛮夷小邦 " 的普信相。
那又是另一袭盛大的皇帝的新衣。
其中还有饭圈女孩当妈当女友,当按头媒婆,当数据女工,当特种部队,四处出警执法。
七八年来,娱乐圈就在这个逻辑里闭门谢客、内循环。
时间长到足以让一代吃瓜人以为娱乐圈天生就长这样。
当泡沫破灭,内娱完蛋,吃瓜人看无可看时,娱圈考古兴起了。
因为没看过啊。其实不是考古,是开眼看世界。
你们觉得是这样吗?欢迎评论区来讨论。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以李安生意经之 " 你不要管观众爱看什么,你要想他们没看过什么 " 开头。
当然不是所有没看过的都值得再翻出来。
得是那些历经岁月流逝人更迭,依然在每个转折的当口,都能被赋予新意义,去解读,去投射的东西。
就像《卧虎藏龙》里最出名的意象,比如竹林比武,比如少女侠客的一脸倔强,其实都继承自胡金铨大师。
《卧虎藏龙》
《侠女》
胡氏武侠片和《卧虎藏龙》相差 30 年。就是港娱黄金三十年。
这三十年里,新派武侠不再姓胡,改姓了徐,徐克的徐。
胡金铨变成文献被丢进资料馆,然后被李安考古出来,成就了《卧虎藏龙》。
电影里的写意山水,人和人欲在画中游的情景,这些胡金铨 60 年代就在探索实验,还拿过戛纳大奖的拍法,观众没见过,反成了新鲜事。
同一时期,港娱黄金期正式落幕。最著名的徐克女郎王祖贤来上海宣传电影,已经被嘲笑 " 过气明星 "。
一晃又 20 年,我们开始考古王祖贤,考古叶倩文,考古那个黄金年代。
港乐被芒果做成 S 级综艺,小红书上遍地港风仿妆。
是个轮回,其实也是个结束,内娱流量时代的结束。
到这里,我觉得这篇也可以结束了,后面再接什么江湖轶事都是跑题。
但是孙小南不答应,我只好再把下一篇开头挪前面来——
当我们在考古老港娱,我们到底在考古什么。
我想应该就是《声生不息》舞台上,林子祥选的歌和叶倩文整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