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消息,《风起陇西》3天前收官了,但关于它的讨论至今仍没有结束。
这部剧开播时,“观剧门槛”一词冲上了热搜。不仅网友讨论热烈,主创团队也在采访中被反复cue到。前文的两个词条,便在此基础上出现。
“观剧门槛”一词为何会出现?可能和《风起陇西》编剧金昱解答网友疑惑时,说的那句“情节密度高的剧,在电视里的初期收视都不会太高,观众的观影习惯和耐心都需要考量”有关。经过营销号的渲染,变成了“观剧门槛”说。
剧已经播完,没必要追源溯责。反倒是观众对这种说法表现出的强烈愤慨,值得思考和讨论。观众的情绪是如何被挑动的?“观剧门槛”又当如何理解?一部电视剧,到底有没有所谓的准入门槛?若有门槛,具体应由谁来界定?
先来聊第一个问题,何为“观剧门槛”。首先要明确的是,主创团队大抵并未给《风起陇西》设置任何门槛。这部剧之所以开篇会有“看不进去”的观感,也不是一种“门萨俱乐部”式的智商标准筛选,更可能是赶巧了。
一来,马伯庸小说的特点,就是在历史缝隙下寻找故事。他擅长写大时代里的小人物,这些或有原型或杜撰的小人物,对普罗大众来说相对陌生。
就像《三国演义》里,知名度最高的是诸葛亮和曹操,下到蒋干那个级别,大众认知度就不好说了。至于步骘、薛综、严畯之徒,知名度恐怕都比不上“有万夫不当之勇”的邢道荣,后者毕竟在新《三国》里好好露了一把脸。
二来,导演路阳的美学风格,也和大众常规认知的电视剧美学不同。
《风起陇西》多用烛光,开篇就乌漆墨黑,看得人颇为费眼。再加之人物装扮造型略有相似,黑衣黑袍络腮胡,简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傻傻分不清。更不用提不断出场的新角色,高密度的细节以及历史与谍战混合的异样感了。
在这一基础上来说,看《风起陇西》的确比看家长里短的家庭剧、争奇斗艳的宫廷剧和或甜或虐的偶像剧费力一些。甚至,它比一般的民国谍战剧更难入戏。至少观众看谍战戏的时候,不用为什么是军统、中统、特高课而纠结。
不过,若是将“陌生化”视为“观剧门槛”的话,那这个门槛也太多了。
《风起陇西》
同样4月播出的家庭剧《亲爱的小孩》,热度无疑比《风起陇西》要高得多。前者讲的事,也不像后者那样远离普通人的生活。没有间谍,没有战场,没有厮杀,也没有尔虞我诈、诡计阴谋。它讲的,只是“关于孩子的一切”。
然而,这部剧同样令人觉得“陌生”,尤其是对那些单身年轻男性观众来说,怀孕、生育、夫妻、婚姻,每个词都似曾相识,每个词又都“格格不入”。
有网友在评论这部剧时说,“如果评选2022年国产剧十大名场面,它或许会占一半;但要跟别人推荐它,实在是太困难。”我尝试打开这部剧数次,每次看到任素汐吃面条就把视频关了。并非是剧不好,而是它不适合我。
今年开年播出的竞技剧《超越》,也出现了口碑与热度背离。它是国产剧少有的将冰上运动拍出专业感的剧集,但看的人不多。原因很简单,体育剧本就是个小之又小的圈层,冰上项目更与普通人的生活隔得太远了。
其实这种“陌生化”情况,更多发生在外剧身上。
Netflix的德剧《暗黑》,笔者追了三季,每季都看不懂,很痛苦。上次这么痛苦,还是读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可不论是豆瓣还是B站,《暗黑》但凡播出,热度就居高不下。普天之下,难道只有我一个人看不懂吗?
医疗剧《良医》,向来被视为是医疗职场剧的巅峰。但在爱奇艺上线之后,它的爱奇艺热度始终没能突破3500点。《老友记》第一季的爱奇艺历史最高热度,也只有4400。这充分暴露出两个问题:第一,观众对外剧的宽容度和耐心,远比国产剧要高。第二,之所以外剧恶声少,是因为它们从没能走入普通观众。
论权谋,论格局,论场面,《权力的游戏》都不如《三国演义》,可它就是在中国封神了。如果以《风起陇西》的标准来要求它,这部动不动就死“主角”的海外剧,准入门槛实在是太高了,“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