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三国这种观众熟悉的历史时期,都会出现“这人是谁、为啥拍他”的争议,完全虚构的中世纪维斯特洛大陆就能例外?国内拍历史题材电视剧,总得挑个大众熟悉的朝代和人物。如此典型的“观众消费心理学”,怎么就破例了?
如果将消遣娱乐视为电视剧的第一属性,那么在这个短视频不断提供消解性的时代,除非持一种“仰视”的态度,否则《权力的游戏》是非常赶客的。
《权力的游戏》
网友为何会因“观剧门槛”的说法大动肝火?这还涉及到一条鄙视链。
影迷圈子里,隐形“鄙视链”早就存在。看美国大片的瞧不上看国产电影的,看文艺片的瞧不上看商业片的,看姜文的瞧不上看郭敬明的,看安哲罗普洛斯的瞧不上看斯皮尔伯格的,看王兵的瞧不上看冯小刚、张艺谋的。
而这群人,通通瞧不起看国产剧的。客观地说,与电影相比,电视剧的休闲意味更重。当一部错过一集就看不懂的剧集出现时,着实会让人疲惫。可这并不是对之恶语相加的理由。《风起陇西》问题不少,却不能因门槛说责难它。
一部电视剧,到底有没有所谓的“基准线”?有肯定是有的,但绝非是所谓门槛。就像多数男性观众不爱耽美剧,多数女性观众不爱网络电影一样。
中国电视剧史上,有一类知识阶层喜闻乐见的剧目,可将之称为“精英剧”。
比如,历史剧《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少年天子》,谍战剧《黎明之前》《暗算》《风筝》,军旅剧《历史的天空》《我的团长我的团》《人间正道是沧桑》。它们也都有基准线,绝非消遣娱乐的产品,但皆是留名剧史的黄钟大吕。
《风起陇西》到不了这个级别,但它至少在美学价值和影像风格上努力了。
《风起陇西》的编剧金海曙在接受采访时,对“观剧门槛”一词做了回应。他不同意这一说法,但如果非要说这部剧有门槛,也不反对。
“什么是门槛?门槛就是一种相互理解的过程。一部文艺作品有人喜欢,也必然会有人不喜欢。作品永远是给喜欢的人看的,当然每个人都有批评的权利。”
原标题:《风起陇西》余音未了,“观剧门槛”真的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