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侦探》第七季,今天收官了。
记得在上一季刚播出时,飘迫不及待撰文为大家安利了 " 封神 " 一案。
这一季迟迟没动笔,是有点担心,因为——
这大概是这档高口碑国综最艰难的一季。
元老级的灵魂人物撒贝宁缺席,中间也经历了人员更换与停播,可谓一波三折。
但作为节目老粉,飘依旧一期不落地追完,直到最后一案告破,才有信心再来聊聊这档老牌国综。
先下个结论。
无论评分受到何种影响,第七季的《大侦探》仍担得起 " 国综之光 "。
高分综艺终不能长久,几乎是一种诅咒。
或因为现实原因永久收官,或灵感枯竭只剩自我复制,令人审美疲劳。
能像这档节目一样维持 7 季,几乎算个奇迹。
其间秘诀,大约在一种成长感。
身为一档实景推理综,成长感先体现在:细节。
遥想第一季,虽让人眼前一亮,但因为经验乏乏,如今再看,不难发现不少场景布置都挺粗糙的。
最记得彼时撒老师,因为任法制节目主持人数年,对犯罪现场的严谨程度时常到了超纲地步。
比如他经典的凭刀刃有没有血槽来推断凶手有医学背景,这样的知识盲区直接导致他在游戏里 " 聪明反被聪明误 "," 明灯 " 一当就是 6 季。
也是在玩家这般严谨的思考下,搜证场所也越发精细。
拿第七季来说。
《绿洲之上》一案中,对 " 尸体 " 的装扮已经细到 " 勒痕深浅 "。
张若昀便是凭借死者脖子处的勒痕较轻,判断他大概率不是因为被勒而窒息死亡,排除了一处障眼法。
还有对 " 血迹 " 的精细布置。
《机智的老年生活》中,案发现场的血迹成为了破案的关键线索。
一来,仅出现在相框而未出现在相框后的墙上的血迹,暗示了死者死亡的第一现场并不在尸体发现处。
二则,第一现场流血量的多少也暗示了死者死前的经历——并非被凶手搬运到第二现场,而是自己跑过去。
甚至包括家居的陈设状态——一个被床头柜挡住开合的柜门,都在暗示着真相。
以及《糖水风暴》一案中,还原作案手法时,门锁上毫不起眼的划痕其实就是最关键的线索。
侦探便是凭借划痕与现场发现的瓶起子,联想出作案手法。
而来到第 7 季,《大侦探》道具组已然要成精。
现场布置没有一处废笔。
不要小看了这些对细节的精准把控,玩过的都知道,剧本杀的沉浸感其实就来源于无数的细微之处。
犹如悬疑片一般,最令人酣畅淋漓的,就是藏在细枝末节里的伏笔最终被揭晓的那一刻。
伏笔若埋得粗糙,推理的乐趣便少了大半,《大侦探》很懂这个理。
除细微处的成长外,作为单元推理综的《大侦探》,故事上的成长也尤为重要。
说句老实话,第七季在故事上,颇有低开高走的味道。
案件越往后越精彩,无论从故事设定的新意程度,到故事立意与现实连接的紧密程度,都不输前面任何一季。
例如《飞跃子午线》一案。
故事设定借用了时下讨论最广的 " 元宇宙 " 概念,设置了两个完全一样的太空舱,一个为真实世界,一个为元宇宙的世界。
玩家找出行凶者的前提,是得分清自己的行动究竟是在哪个世界。
当然,最让飘喜闻乐见的,还是故事设定中那些对优秀影视剧作品的借鉴。
像是第 5 季《北方慢车谋杀案》借鉴了阿加莎名著《东方快车谋杀案》,《恐怖童谣》借鉴经典悬疑剧《致命 ID》。
到了第 7 季,飘印象最深的,是《机智的老年生活》一案中借鉴了《本杰明 · 巴顿奇事》里,巴顿 " 从老变小 " 的设定。
张若昀扮演的养老院监护张中宝,出生时便是一个小老头,随着成长慢慢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