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点头:
很生动,很贴切,很正确,很感动。
这叫叙述与创作自觉的培养。
如今这样的 " 阴阳怪气 " 怕是看不到了。
2008 年,《天道》是书写的叛逆者。
" 那种企图说些什么的狂妄野心 ",有人如此评价道。
它是如此怪诞离奇的存在。
依托于商战,讲杀富济贫,讲道玄佛法,讲民族文化。
王志文演男主,一个冷眼观世的修行者。
他否定传统:
" 还债报恩,让每个人直不起腰。"
他怀疑道德:
" 一个民族最强调道德的时候,正是这个民族道德最沦丧的时候。"
他认为文化属性塑造个体与民族命运。
强势文化是遵循事物规律,弱势文化则依赖强者的道德破格获取。
我反复咂摸,而知其味。
知无不言,言则必有物。
有些台词,现在看来,简直直白到令人心惊胆战。
不屑于正确,不求于追捧。
这是老剧的清高,老剧的骨气。
老剧中的叛逆者很多。
以《外乡人》《生存之民工》《山城棒棒军》为代表的 " 职场 " 剧,以《中国刑侦 1 号案》《征服》《命案十三宗》为代表的黑色犯罪剧 ...... 评分皆在 9 以上。
那种表达欲的喷发,那种对现实的体察。
那种直愣愣的勇气,那种赤条条的叙述。
令人叹服。
甚至姜文主演了一部剧,名为《北京人在纽约》。
近乎咬牙切齿地迎上了异国他乡的耳光。
放在今天,都算得上敏感。
好的剧,书写一种时代心态。
侧面是狂躁的。
正面是温顺的。
>>>> 人生多怅惘
一些平和无害的剧,亦有千钧之力。
书写的是小确幸、小幽默、小伤感。
《武林外传》里,郭芙蓉说她要的很简单:
一日三餐,轻食低卡,奶茶火锅,薯片零食,穿有普拉达,化妆要有辣妹儿。
温饱下,有余力且心甘情愿地落入消费主义的陷阱。
有地儿赚,有地儿花。
足矣。
却难。
堂堂盗圣,通天的本事,闯过皇宫,去过御膳房偷过粥。
心愿却如你我:
" 只要给够加班费,当牛做马无所谓 ",这是老白的原话。
" 我出来打工,我不惦记钱我惦记什么?"
就是就是!
吕轻侯三岁识千字,五岁背唐诗,七岁熟读四书五经,八岁时精通诗词歌赋。
二十五岁?
穷得连饭都吃不饱。
一样一样。
佟湘玉万里出嫁成寡妇,郭芙蓉远征江湖当杂役,白展堂心惊胆战,吕轻侯空有学识,李大嘴痴心不得 " 惠兰惠兰惠兰 ......"
《武林外传》有种闲庭信步式地调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