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时代失去了情景喜剧,而是情景喜剧失去了时代。
文 | 张嘉琦
编辑 | 赵普通
上周,《我爱我家》推出了官方剧本集,并在摩点网开启众筹,目标金额为 10 万元。
原本设定的众筹时间是 45 天,但该消息一经发布后,达成 10 万元的目标,只花了 1 分钟时间。截至发稿前,距离项目结束还有 30 天,筹集金额已经超过 193 万。
《我爱我家》首播于 1993 年,是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近 30 年过去,它依然拥有如此大的稳固的受众基础,影响力可见一斑。每个观众心中,都一部情景喜剧,在剧荒或者下饭时反复播放。或是《家有儿女》,或是《武林外传》,而它们无一例外地出现在十多年前。
随着行业的发展,剧集的制播水平不断提升,各种类型的剧都在发生着改变、进化和突破,唯有情景喜剧,一直大众铭记,但却不再出现。
我们拥有过属于情景喜剧的黄金年代,但也只是拥有过而已。
情景喜剧,时代的产物
情景喜剧的诞生,最早要追溯到 1947 年。
这一年,《玛丽 · 凯和琼尼》在美国播出。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情景喜剧。四年后,情景喜剧这个崭新的品类,迎来了它的第一个 " 爆款 "《我爱露西》。这部以家庭主妇为主人公的 " 肥皂剧 " 共播出六季,其中四季成为了当年全美的收视冠军。在 THR 好莱坞策划的 " 最受欢迎百大美剧 " 里位列第八名。
情景喜剧出现在中国,是四十多年后的事了。带它 " 进来 " 的人,是毕业于北京大学的英达。他在纽约实习的时候,看到了美国著名情景喜剧《考斯比节目》的拍摄,出于兴趣,他研究并记录了当时的工作过程,打定主意要 " 将情景喜剧引入中国 "。
回国后,英达找到了当时正在完成向大众文化转型的作家王朔,以及创作了知名相声《虎口遐想》《小偷公司》的梁左,彼时正是美国情景喜剧《成长的烦恼》在国内热播的 1992 年,三人共同创作了表现中国普通家庭生活的情景喜剧,定名《我爱我家》。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部时间早于《我爱我家》的作品,1992 年播出的室内剧《编辑部的故事》。英达曾在采访中提到," 情景喜剧的发展跟室内剧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编辑部的故事》其实是一个典型的情景喜剧题材,如果当时这个剧交到我手里我就会把他拍成情景喜剧。"
1993 年,《我爱我家》首播。它出现在当时的环境下,显得有些惊世骇俗。社会对这部剧的评价非常两极化,诸如 " 无聊 "" 不入流 "" 讽刺干部 " 等评论不在少数,被评为 " 年度最差电视剧 ",在北京电视台播出 6 集后,还遭遇了停播。
尽管如此,英达仍然没有放弃情景喜剧。他成立了 " 英氏影视艺术公司 ",在此后十几年陆续出品了《候车大厅》《新 72 家房客》等二十几部情景喜剧。
与此同时,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对情景喜剧这一新鲜形式的探索,北方被英达 " 包揽 ",《东北一家人》在各大卫视屡屡重播,《闲人马大姐》获得 " 飞天奖 " 中的 " 系列剧奖 ",最高收视率达到 10%~12%;海派、川派和粤派等脱胎于南方地域场景和语系的情景喜剧也开始 " 自成格局 ",在地域范围内引发收视热潮。《老娘舅》《雾都夜话》《外来媳妇本地郎》等作品都出自这一时期。
2002 年后,情景喜剧开始正式进入 " 黄金时代 ",集中出现了一批 " 标杆式 " 的作品,为情景喜剧在中国的发展创下了一个又一个新纪录——
《炊事班的故事》在 CCTV-8 黄金时段亮相,开创了情景喜剧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的先例;2005 年开播的《家有儿女》版权卖到美国和日本,完成了 " 反向输出 ";2006 年播出的《武林外传》则以创造性的新场景,成功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 ……
相比于之前几年的情景喜剧,这个时期的情景喜剧在题材和内容层面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首先是环境不再局限于 " 大家庭 ",而是拓展到了包括军营、都市甚至架空历史等更多背景中。其次,此前最熟悉的 " 家庭情景喜剧 " 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向,如聚焦重组家庭的《家有儿女》,就是变 " 大家 " 为 " 小家 " 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样也是中国家庭现代化进程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