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喜剧特殊的风格,让各地方言有了得天独厚的语言优势。不过,浓厚的地域特色会带来语言和风俗上的观看门槛,诸如《外来媳妇本地郎》《西安虎家》等情景喜剧传播范围都受到了限制。
与之相比,2002 年后的一系列情景喜剧,在运用方言上显得更加纯熟。《炊事班的故事》里,光是固定的六人班底里,就有四种方言,再加上各种操着不同口音的客串角色,完全跨越了地域文化的障碍。《武林外传》也是如此,佟湘玉的一口陕西话,成为无数人的深刻回忆。
属于情景喜剧的狂欢期如昙花一般短暂。据不完全统计,2010 年至今,只有不足 30 部情景喜剧播出,其中最为人知的是后来因为抄袭被钉在耻辱柱上的《爱情公寓》系列,和设定上延续《武林外传》,架空历史背景的《龙门镖局》。
近几年来,有关 " 情景喜剧何时能文艺复兴 " 的命题,几乎隔一段时间就会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讨论。去年播出的综艺《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决赛中,就表演了情景喜剧作品《我们的乌斯怀亚》。
表演结束后,贾玲提到,她一直都很想做情景喜剧。" 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情景喜剧,更早一辈的时候,看《我爱我家》《编辑部的故事》,后来是《武林外传》,到我们这一代的时候,爆款的情景喜剧好像断档了。"
和她有一样想法的从业者或许不在少数,但至少目前看来,已经沉寂多年的情景喜剧,还没有等到属于它的 " 第二春 "。
消失的情景喜剧
作为剧集类型的舶来品,即便是在发展势头最好的那几年,情景喜剧也不算好过。
《闲人马大姐》在上海电视台播出时,收视率最高有 12%,《候车室的故事》首播时,在北京电视台的最高收视率也达到 10.5%。虽然情景喜剧的收视表现不算差,但却始终得不到很好的排播待遇,主要问题或许还是出在观念上。
电视台对情景喜剧的态度一直比较保守,在播出时段和频率上都有限制,几乎没在主流电视台的黄金时段出现过。
排播的限制,极大地影响了情景喜剧的收视表现,从而直接影响了投资方的热情。英达曾提到," 如果社会回报确实好了,那么不管什么样的投资方都愿意,但事实上不仅没有,还越拍越亏。" 当时英氏影视艺术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王小京,也曾在 2013 年接受采访时表示:" 在中国,情景喜剧没什么未来,观众觉得它俗,电视台也不愿出高价,谁愿意去拍?"
和极低的性价比相对应的,是对剧本极高的要求。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剧集,喜剧是语言的艺术,这意味着它的剧本语言密度极高,而且需要很多 " 包袱 " 来填充内容。就连对情景喜剧颇有研究的英达也认为,喜剧需要大量的聪明,是特别难拍的。
另外,情景喜剧的创作周期和播放周期都比较长,基本都在百集左右。《闲人马大姐》共 267 集,《老娘舅》901 集,《外来媳妇本地郎》甚至长达 3119 集。这对编剧来说既是不小的考验,也是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的选择。
随着时代的发展,情景喜剧的剧本创作变得更难了。
信息差正在各种意义上消失,像《爱情公寓》这样的 " 缝合型 " 选手,在刚播出时尚且能收获一大批观众的喜爱,但随着英美剧在国内的广泛传播," 抄袭融梗 " 已经很难骗过现在的观众了。
" 梗文化 " 在网络上的飞速传播和迭代,使得 " 取材于网络 " 这条路也行不通了——写进剧本里的网络热梗,或许过不了一个月就已经过时了。在《武林外传》里饰演 " 白展堂 " 的沙溢就曾感叹道:" 如今没有人会耐心地写情景喜剧剧本了。"
在时代的变化中,情景喜剧也逐渐失去了竞争力。虽然短视频的出现对所有剧集类型都算得上是不小的冲击,但情景喜剧的特殊性,使它更容易被短视频所 " 取代 "。喜剧的门槛被降低了,刷刷短视频,一样能让大众获得快乐。
另外,情景喜剧不再具有不可替代性。快乐是刚需,但不一定要以情景喜剧的形式,除了随处可见的短视频段子之外,诸如脱口秀、Sketch 等新兴喜剧类型的发展,同样能满足大众对于喜剧的需求,而这些形式被放置在更轻量级的综艺场域,不仅降低了创作难度,也更适合当下环境的碎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