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汪海林编剧了流量剧《一起去看流星雨》,这也是很多人吐槽他的点,汪海林则认为,任何题材的剧都要放在它的历史背景里去看。《一起去看流星雨》是 2009 年出品的,那时还没有流量一说。2014 年,用流量数据作为影视剧评价体系后才出现了所谓的流量明星。
" 流量明星的特点是先有流量后有作品。我不是市场要什么就拍什么,是市场缺什么就去拍什么。2009 年,中国的电视剧很少有拍给年轻人看的,当时收视率最高的是家庭伦理剧,大都是给大爷大妈看的。当时我就想,为什么不能给 90 后拍一部电视剧?但今天好像就只给年轻人拍剧,大爷大妈没人管了。我觉得中国影视行业的发展模式需要反思一下,我们不能只靠文化产品降级去赚最容易赚的钱,结果就变成渠道越来越重要,影视专业的门槛被越降越低。"
如今入驻顶端后,汪海林又多了一个发声渠道,谈到对 " 顶端 " 的理解,他说:" 登上顶端,就要想到高处不胜寒的问题,上顶端就要承受相应的压力,要考虑自己有没有逆风而动的能力,只能有这种底气和能力的人才能登上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