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女篮五号》《水上春秋》《沙鸥》这类家国叙事作品,通过讲述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体育故事,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也有《超越》《冰雪之名》这样重在讲述运动员个人成长故事的作品,诠释超越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追求。而在中国成功举办两届奥运会、迈向体育强国的今天,体育题材文艺更要抓住体育精神,讲好体育大国拿道德金牌、风格金牌、干净金牌的自信风范,讲好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发扬光大,讲好从竞技体育到新时代群众体育的新活力新面貌。
体育深处,除了运动员的刻苦坚持与赛场上的勇敢拼搏,还打上了社会历史、民族文化和地域特性的烙印。特别是在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引领下,近年来体育题材文艺作品尤其注重探寻体育的文化内涵,在对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的诠释中,有了更多从容隽永的人文韵味。
一曲《北京欢迎你》,以单弦伴奏、京剧片段、民族调式演绎出浓浓的中华文化风情,MV拍摄中故宫、京剧、长城、青花瓷等传统文化元素的呈现,更是将底蕴深厚、自信昂扬的中国形象生动展现出来。这次北京冬奥会期间,一系列纪录片也通过短小精悍的人文故事,焕发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活力,展现北京现代、科技、时尚、人文的城市形象。纪录片除了聚焦赛场运动员,还将镜头对准幕后的平凡人平凡事。纪录片《从北京到北京》就聚焦“鸟巢”和“冰丝带”的建筑总工程师、速滑馆制冰师、项目竞赛主任、高山滑雪医生、山区冰球少年、大学生志愿者、残疾人志愿者、艺术家等不同职业和人物,以他们的经历真切诠释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主题。纪录片《冬奥山水间》则运用航拍视角,不仅呈现冬奥场馆的建筑之美,更凸显体育设施与自然景观和谐相融的勃勃生机,展现运动之美与生态之美、体育精神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相融相生。
新技术带来新视听
新传播开辟新可能
体育是人类不断突破身体极限、挑战自我的活动,本身具有技与艺、力与美、速度与激情的魅力,这构成了体育文艺独具特色的影像美学。如今,升格摄影、超高速镜头、多角度拍摄等技术的使用,能够清晰地记录高对抗性、转瞬即逝的体育精彩瞬间;超高清摄影技术、无损收音技术和强大的影视后期技术也正在强化体育影视剧、体育纪录片的观赏性,带来新的视听体验。5G+8K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成熟,让不在场的人们也能获得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进一步增强体育题材文艺的互动性。
今年2月4日晚,国家大剧院联合北京广播电视台开启了奥运史上首次面向公众的8K超高清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剧院直播,通过800寸超大电影银幕播放的超高清画面,由运动员、教练员代表和社会各界职工代表组成的观众团在国家大剧院“零距离”感受着“体育+艺术+科技”带来的震撼视听体验。文化节目《艺术里的奥林匹克》精选古今中外与奥林匹克有关的代表性艺术作品,利用图像动态生成技术、虚拟影像等先进科技手段予以动态多维地展示。人们在动起来的《冰嬉图》中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华体育的历史场景。有的体育综艺尝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和体育健儿同场竞技,云观影、云健身等模式也带动了虚拟运动体验的技术探索。
技术的进步还带来体育相关内容传播方式的变革。在短视频平台上,竞技对抗类、大众参与类、休闲娱乐类的体育短视频数不胜数,它们大都体量轻巧、贴合生活、趣味性强,对大众健身文化传播、健身知识普及起到积极作用。体育本身具有强大的群众参与性,借助媒介技术,回应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让体育成为人们高质量生活的必需品,在这方面还有更多可能性有待挖掘。
在一个大众体育、全民健身的时代,汲取历史上体育题材文艺经典的创作经验,讲好新时代的体育故事,促进内容与传播形式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体育题材文艺大有可为。竞技体育的竞争性、挑战性,群众体育包含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精神内涵,与艺术创造对时代性、创新性、独特性的要求高度一致,在相互激荡、相互融合中呈现强烈的美感。期待体育与文艺进一步交相辉映、共谱新篇。
(作者刘湜 单位:北京体育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