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加入全球贸易体系的新千年起,中国汽车工业就通过引进大量资本和技术进入到发展快车道,同时期,中国汽车品牌亦借助巨大的市场红利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如今,我们或许能对那时期的中国品牌产品挑出N多问题,却无法阻挡它们走进那时刚刚迈入小康的寻常百姓家。
十几年前,有那么一些中国品牌车型,因为销量火爆、良好的口碑抑或话题性等,镌刻在了人们的时代记忆中。也许你亲眼见过、甚至驾驶过其中的某款车,也许它就是你家的第一辆车。弹指一挥间,如今在我们回顾那些当年叱咤风云的车型之余,你定会感慨这20年我国的汽车工业发展变化之快。
● 吉利汽车
自由舰——吉利走向正轨的里程碑式车型
上世纪90年代,吉利已经在摩托车行业站稳脚跟,并积累了一些资本,而嗅觉敏锐的李书福则谋划着将重心向汽车转移。1998年,陆续推出的豪情、美日等早期的1.0产品更多代表着吉利迈进了造车门槛,但由于缺乏造车经验,也无相应的技术和人才储备,这些产品并没有给吉利带来太好的口碑。直到2005年自由舰的问世,才意味着吉利真正走上了正轨。
我们在早期的吉利产品上总能清楚地看到一些奔驰车型的影子,自由舰也不例外,可见奔驰这棵草种在李老板心中久矣,从吉利踏入汽车领域到如今成为戴姆勒的最大单一股东,这颗草也越扎越深。
吉利的造车起点其实是比较低的,在准备自由舰时,吉利懂得联合有经验及技术的企业来提升产品力,同时也找来了原韩国大宇汽车主抓产品研发的高级人才。自由舰正是吉利集团与韩国大宇株式会社等诸多世界公司联合开发的一款小型车。相比之前的产品,自由舰算得上脱胎换骨。用李老板自己的话说:“自由舰代表吉利进入现代化、规模化、高水平的造车时代。
车身的钣金工艺是消费者最容易看到,也是最能反映车辆品质的工艺流程。吉利当时投入了上亿元引进的现代化多序冲压线和冲压模具从根本上解决了车身表面平整度的问题,人工钣金工位也被完全撤掉。把豪情和自由舰放在一起,你能感受到这俩车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硬件只是一方面,随着自由舰的造车项目,吉利所引进的高端人才给吉利带来了一套完整的技术开发体系,让吉利的造车理念开始与国际接轨。
从豪情到自由舰,吉利汽车一直扮演着“价格屠夫”的角色,自由舰的价格从4.38-5.58万,当时同为小型车的起亚千里马的价格在7万多元,自由舰比当是销量火爆的天津一汽家族的车型还要便宜,而且配置更高。我还清楚记得,2006年第一次接触这款不到5万块的自由舰时,惊叹其竟配备了四门电动车窗,而当时这个级别的小型车,后门大多还是手摇车窗。
自由舰上市后,消费者用金钱给出了积极的反馈,自由舰也成为吉利汽车的“当家花旦”,高峰时,月均销量达到9000台以上,2009年,这款车年销突破10万台,在中国品牌的小型车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夏利和QQ。当时的自由舰还以整车及CKD的方式出口到印尼、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