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妮可饰演的母亲在揭示自己被俘虏的事实时。
一个被拐卖妇女的不屈形象已然呼之欲出。
王子自以为遵循天启,为正义而战。
但终究不过是出于虚荣自负的大男子主义荣光。
就像雷德利 · 斯科特的《最后的决斗》中,完全可以通过女性叙述解构所有宏大命题。
但此片只是点到为止。
母亲并没有因此成为一个能引发共情的人物。
不仅不是一个惹人怜的受害者,还是歹毒的权谋者。
甚至被剥夺了母职,在得知儿子没有死时,未表露出任何欣喜。
不留情面地指出他「私生子」的身份。
还试图色诱儿子。
「如果你杀了叔叔,再杀了兄弟,那么,最后就会成为国王,迎娶自己的母亲。」
俄狄浦斯王弑父娶母的经典叙事,反而让这一人物不够丰满立体。
安雅饰演的女主,原本也极具大女主潜力。
出场时在奴隶大军中,目光灼灼,浑身逆鳞,格外出挑。
一头银发,妩媚又妖冶的气质颇有龙妈的风范。
为了拒绝国王的侵犯,她能大胆地把经血抹到对方脸上。
观众也自然地期待她能在复仇路上助男主一臂之力。
或是像《女巫》中一样,在绝望中成为男权社会的异端。
但这一幕始终没有出现,自始至终她都是男主的附庸。
还在男主决意复仇时成了「拖油瓶」,给出一个「家庭 or 事业」的经典选择题。
让观众不无遗憾地发现,她只是一个贤妻良母的平庸角色。
这让不少观众大失所望,认为白瞎了演员。
王子作为大男主故事的真正主角,也完全没有传递出任何「反杀」的爽感。
贯穿始终的复仇过程的拖沓缓慢。
只是不断地叫嚣、嘶吼。
看上去既没有贝奥武夫的豪气。
也完全不同于哈姆雷特的延宕,无法将复仇的行动上升到生存这一哲学命题。
不过,即便如此,这部电影也绝对算不上「烂片」。
虽然是大成本制作,但在创作上,导演依然秉持着自己的初心,试图拍一部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他压根无意于在叙事上迎合观众,制造观看的快感。
而是想尽可能穿透历史的雾霭,还原北欧维京文明的真实叙事。
影片耗费许多镜头来表现祭祀、巫术、梦境和幻想。
种种奇伎淫巧,难解其意。
宛如北欧封建迷信大全。
结合导演之前拍过的恐怖片,不少人认为这是导演夹带的私货。
但细品之下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与影片内在的表达紧密关联的。
整个复仇故事发生在蛮荒时期。
祭祀、巫术等宗教仪式已经融入了维京人的血液,成为坚实的内在信仰。
这其实也成了王子复仇的内在驱动力。
影片最初,还是小王子的男主,经常和父亲进行种种神秘仪式。
夜晚的地窖中,诡异的巫术下,他和父王被狗附身。
他们四肢着地,匍伏着、跳跃着、吠叫着。
这种对兽性的膜拜是他们精神图腾的重要组成,自出生起就塑造着他们的世界观。
也直接决定了男主暴躁易怒的性情,种种失智的行动和选择。
他会根据梦境和预言选择何时复仇,也完全是类似的集体潜意识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