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没有参加《声生不息》,但陈奕迅显然是节目的草灰蛇线。在看童年图片猜明星环节,认不出陈奕迅的杨千嬅还被刘惜君吐槽:" 点解你估唔到?"(为什么你猜不到)
首期,杨千嬅唱了陈奕迅的《无条件》。第 2 期,林子祥和曾比特合唱了《单车》。总之,就算陈奕迅没来,他还是节目里提纲挈领的存在。如果说蒋勤勤的隐形代表作是《甄嬛传》,那陈奕迅的隐形综艺就是《声生不息》吧。
不过除开内地歌手(具体指没有发行过粤语歌),《声生不息》里歌手的年龄构成是相当诡异的。资历最老的林子祥、叶倩文夫妇,一个 74 一个 61。再往下李克勤 55,杨千嬅 48,李玟 47。最年轻的是炎明熹和曾比特,一个 17,一个 28。
很明显,30-40 岁的中生代粤语歌手被有意无意地遗忘或甩开了。诸如方大同、薛凯琪、邓丽欣、张敬轩、连诗雅、卫兰、周柏豪、侧田这一代歌手,彻底在《声生不息》里神隐了。难道大家对粤语歌中生代歌手的认识,仅仅局限在邓紫棋吗?更别说邓紫棋最火的都是国语歌。
不是说《声生不息》的选曲不好,但确实太过局限在 80 后和 90 后的童年记忆。像《祝福》(发行于 1988 年)更是对 00 后观众极不友好。你搞个 " 天地悠悠过客匆匆 " 的《潇洒走一回》可能还好些。目前最年轻的一首《无条件》,那也是 7 年前发行的。
《声生不息》在挖掘 " 港乐 " 宝库的同时,也展现了粤语歌的巨大时差。当内地观众还在怀念 80 年代经典老歌时,已经不太清楚如今粤语区在听什么。这种时差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却仍不能不令人偶感唏嘘。
选歌的时差
黄霑觉得粤语流行曲到 1990 年代就已经开始衰落了。在他看来,这个时期的粤语歌,已经失去了初期所拥有的乐观自信的心态、朴素苦干的精神以及豪情万千的风采,不再是老少皆宜的香港城市民歌。
他的态度其实是推崇粤语歌的 " 地方民风性 "。其审美标准不仅是一种方言歌,更要展现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精神生活。若论知名度,内地观众喜欢罗文的《铁血丹心》多过《狮子山下》。若论亲切度,香港观众喜欢《狮子山下》多过《铁血丹心》不知凡几。
" 我哋大家在狮子山下相遇上,总算是欢笑多于唏嘘。" 这句唱的是一座城市的 " 精神共同体 ",内地观众不居其地自难有共情。显然,《声生不息》的节目组是很认可黄霑理论的,选歌以 1985-1995 年区间最多。
50 年代曲目有:《我要你的爱》,70 年代曲目有:《学生哥》,80 年代曲目有:《大地》《夕阳醉了》《祝福》《沉默是金》《初恋》《遥远的她》《千千阙歌》《傻女》《月半弯》《让一切随风》,90 年代曲目有:《爱与痛的边缘》《海阔天空》《执迷不悔》《情人》《倾城》《寂寞的男人》《卡拉永远 OK》《男儿当自强》《自作多情》《星语星愿》《天若有情》。
2000 年代曲目有:《勇》《真的想见你》《抱一抱》《单车》《花火》《1984》,2010 年代曲目有:《无条件》《蜚蜚》。
将前三期节目选曲的发行年代,取平均数得到 1994,十分怀疑这就是《声生不息》目标用户开始听歌的青葱岁月。这也就毫不奇怪,首期上来叶倩文唱的是她最不喜欢的《祝福》(在接受鲁豫采访时说过,这首歌太温和而她喜欢唱大气豪爽的),而不是出道爆款《零时十分》和耳熟能详的《潇洒走一回》和《选择》。
当你选择了复古和怀旧,就必然抛却当下的流行。音乐博主 " 耳帝 " 和 "yeung_marc" 都提到,不少广东歌乐迷推荐林子祥唱《反对无效》。但事实上,这首 2021 年最火的粤语歌,在内地的知名度相当欠缺。即便演唱者张天赋拿下叱咤乐坛生力军男歌手金奖,也没能走出白话区圈层。
2021 年的粤语歌坛赢来了一次久违的小浪潮,吕爵安的《E 先生连环不幸事件》、林嘉谦的《难道喜欢处女座》、冯允谦的《思念即地狱》、郑欣宜的《先哭为敬》、卫兰的《It ’ s OK To Be Sad》、陈柏宇的《对得起自己》、柳应廷的《砂之器》都是有质有量的口碑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