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 远 别 对 生 活 冷 感 |
没想到,趁着宅家的日子,11 年前的《甄嬛传》又被盘活了。
最可爱的是,戏外三四五刷也不生厌的 " 甄学家 " 们的调皮融梗,把冷感的深宫戏,硬生生变成了热乎乎的尖刻喜剧。
搞怪之余,我只觉得大家都太爱《甄嬛传》了,把戏里的情节玩得热闹的原因之一,不过是不舍得人物孤独走向结局,所以借着这些创作欲,来消解共情罢了。
所以好多人聊皇后的心酸、聊甄嬛的黑化悲凉、聊沈眉庄的遗憾,最后一定躲不过为爱自困的华妃。
华妃不算是一个正面角色,可偏偏又是戏中更深刻、新鲜、有启发性的女性人物。
记得采访时,导演郑晓龙说《甄嬛传》是反封建的。如果说甄嬛的新意识是突破性别桎梏,那么我觉得华妃的 " 新 " 是她始终留有鲜活的自我,也是一种爱情、规训下的隐喻。
说实话,很多时候,华妃的聪明还真没用在宫斗上,而是都用在怎么琢磨讨皇上的欢喜了。
好多人看完华妃的结局后开始给她写小文,想象重生后华妃会怎么逆风转盘,可在她们笔下的年世兰,不像是华妃,更像后期的甄嬛,抹去纯粹,套上面具,变为工于心计的精明人了。
我总觉得喜欢 " 轰轰烈烈 " 的华妃,就算重来一遍,也还是会走老路的。她对爱的热忱,饱满,不也是她最可爱的地方么?
所以当华妃知道自己一直以来笃信的爱情幻想都是皇上制造的谎言时,她才可以抛开所有执着,毅然离开。这一刻,复杂的、立体的人性,让观众感受了太多情绪。
华妃是有骨有劲的,她的美也是外扬的,虽然浓烈,看起来不好惹,但也有不外露的只交付爱人的温柔。后来《延禧攻略》里即使是照样跋扈、嚣张、凌人的高贵妃,也没有这种触动了。
记得蒋欣在一个节目里说的,当年拍完《甄嬛传》后,她情绪低落,还是用了好些时间和角色告别的。
华妃就像是从她身上割裂的一个影子,她最爱华妃火辣辣的性子,而我觉得,她们在某一种程度上也是极其相像的,比如当初蒋欣自己把 " 华妃 " 角色争取回来时的那种想在人生的某一个点上使劲用力,不到点便不罢休的猛劲。
可以说,与华妃的深度共情,是蒋欣塑造这个角色最好的灵药。
可华妃火了,蒋欣好像也把自己停在这里了。
她后来也出演过蛮多角色,虽然大多都有年世兰的影子,敏感、辛辣、跋扈,可却再不见那种格外鲜活的复杂性了,而是乏味的、脸谱化的老式刻板形象。
前阵子热播的《我们的婚姻》就是一个例子。蒋欣在里头演的董思佳,是高管,是女强人。
她在戏里经常把女性在职场上不被平等对待的金句挂在嘴边,可另一边,内心里又是不认可为了她的事业而全职在家照看孩子的丈夫的。
换个角度看,这何尝又不是一种刻板呢?她对职场、家庭不同价值的默认,也是换了个维度,促进了对职场女性的不平等呀。
她把 " 利益 " 当作衡量所有的标准,也是在无意识中,物化了自己的世界。
再看《欢乐颂》里的樊胜美,也逃不开对自我的物化。最记得故事开篇就描述了她对财的渴望,她恨嫁、拜金,以美自恃,可即使是拥有 " 拔尖 " 的外貌,也无法令她拥有安全感,因为在她的恋爱博弈论里,女性是随着年龄而决定的 " 消耗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