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只此青绿》基于传统美学,却又并非一卷宋代图画的具象“复刻”或简单“还原”,主创们在一分一毫中寻找守正创新的平衡点。比如舞蹈编排,“我们更多是取其神而轻其形,是从宋代的审美特点出发,以当代视角反观古典美学的一次探索与实践。”韩真说。
服装造型同样如此。“我们要表现的是宋制服饰,但也许剧中并没有一件完全复原的宋制服饰,更多是一种对宋代美学的感受的体现。”《只此青绿》的服装设计阳东霖说,比如“青绿”片段的服装,并不是特别传统的宋制样式,但它传递出的是宋代美学中简约雅致的态度。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所副所长卿青认为,《只此青绿》呈现了一种沉静、简约、克制又坚韧的美学,剧中使用的大量留白也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开阔与包容。
一次传统文化的回望
“此画,与天地众人共绘,往来者,但见青绿足矣!”希孟的独白体现出《只此青绿》的又一层深意——《千里江山图》千年不褪的色彩,由无数劳动者匠心创造,又经一代代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们接续守护。正是这样一群人,最终凝成了这独具一格的青绿,共同构成了层峦叠嶂、更具厚重深意的“千里江山”。
除了表现希孟、展卷人和“青绿”,《只此青绿》还以大量篇幅着墨于篆刻人、织绢人、磨石人、制笔人、制墨人……正是“无名无款”手艺人穷其一生、工于一事的精耕细作,希孟才得以自在挥毫,成就千古名画。
“这部剧体现了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互望互敬。我们讲文艺创作,往往局限在精神生产和创作者本身,而忽略了物质生产。事实上,精神生产有赖于物质生产基础,这是《只此青绿》的一个贡献。”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鲁太光表示,少年希孟富有传奇色彩,容易形成个体叙事,但《只此青绿》反其道而行之,把一个个人创作的故事讲成了一个集体创作的故事,是对传统文化的回望,对工匠精神的致敬。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所所长王馗认为:“《只此青绿》虽然是传统题材作品,却深深地展现着现实主义立场。其创作紧密围绕现实观照,即今天如何理解传统、如何把身边活着的传统再现于舞台。”他表示,对手艺人的表现,实际上是把现实性的物质载体解构到艺术作品里,通过对物质性构成的追溯,来展现一幅画形成时的群体性价值。
全剧结尾处,一轮明月朗照千年,希孟与展卷人在画卷两端四目相对、远隔时空惺惺相惜,这是跨越千年的文脉传承。“只此青绿,又不止青绿;是青绿山水画卷,也是情景交融的人文画卷——见画,见人,见故事,见精神。”周莉亚、韩真表示,《只此青绿》是为《千里江山图》而作,也是为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传承而作。(记者 赖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