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拍好这部影片,主创人员付出了特别大的努力。
首先在剧本创作阶段,主创听取各方专家意见进行修改,经历了前后17次的修改才终于定稿。
之后因为要在山东取景拍摄,100多人的摄制组长途跋涉从北京赶到山东,在当地风餐露宿呆了几个月。
拍摄过程中,为了追求战争场面的真实性,饰演战士的部队官兵们都在血污和泥水中打滚,浸泡在血水中一动不动几个小时,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十分敬佩。
杨光远导演在拍摄时也一再强调,战争戏必须要突出“残酷”,因为正是战士们在战争里流血牺牲,才换来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
尤其是影片最后惨烈的“血肉长城”,将士们的尸骨都堆在一起,在战争结束的硝烟中显得极为震撼,让人心痛不已。
《血战台儿庄》不仅在大陆引发轰动,名声更是传到了海峡另一边的中国台湾。
蒋经国为此专门托人找来《血战台儿庄》的拷贝,看过后发出感叹:
这部影片没有抹黑我父亲(蒋介石),看来大陆的政策有所调整,我们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
因此在1987年,台湾方面开放了国民党老兵回大陆探亲的政策,可以说这部影片在其中起到了不小的功劳。
03、邵宏来写信自荐,导演主演如今都已去世
影片能够大获成功,非常重要的一点在于特型演员的选择。
比如饰演李宗仁的邵宏来,在出演本片前,他已经凭借《南昌起义》里的陈独秀被大众熟知。
之所以会出演李宗仁,是邵宏来向杨光远导演写信自荐,两人在见面聊过之后,杨光远发现邵宏来的眉眼之间颇有李宗仁的那种风采气质。
此后邵宏来查阅大量李宗仁的文献和影像资料,一有时间就研究如何塑造这一角色,最终将一个沉稳儒雅、又懂得笼络人情的将帅形象演绎得入木三分。
在影片后期制作阶段,李宗仁的儿子李幼邻听说国内在拍父亲指挥的台儿庄战役,立马坐飞机回到祖国。
虽然影片还没有全部完成,但在李幼邻的再三请求下,电影局的领导同意让他看还未完成的“毛片”。
看了不到10分钟李幼邻就已经泪流满面,到影片放映结束后紧紧拉着邵宏来的手久久不放,直呼“太像了”。
能够让李宗仁的儿子如此盛赞,可见邵宏来的表演着实到位。
之后他又在《开国大典》《肝胆相照》等影片中多次出演李宗仁,把这一角色演到了极致。
还有蒋介石的特型演员赵恒多,从1978年就开始饰演蒋介石,但在本片前基本都是以反面形象出现。
但在《血战台儿庄》里,赵恒多一改以往平面化的反派形象,在面对敌机轰炸时坚持演讲的一幕让人看到这位心思复杂的国民党领导者并非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