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每一年的儿童节,我都是和哥哥一起过的。“
“可是,从今年开始,就只剩下我一个人了。”
这是一个叫邓鸣璐的小女孩,在社交平台上发表的一篇思念哥哥的文章。
他的哥哥,就是两次登上春晚舞台的小童星,邓贺鸣。
这位被老天爷追着赏饭吃的戏曲神童,却早早地离开了喜爱他的人们。
7年之后,妹妹也走上了学习戏曲表演的道路。
她能够继续坚持的原因,叫人泪目。
一、
2012年龙年春晚的开场,是一个长得像福娃的小男孩,提着灯笼,唱着童谣出场。
立刻引起了引起了全国观众的注意。
从此,红肚兜、虎头鞋、桃心头成为了这个叫邓鸣贺的可爱小男孩的标志。
2013年的蛇年春晚,邓鸣贺携妹妹邓鸣璐,在春晚上表演了当年的名节目——《剪花花》。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懂事可爱的孩子,只有昙花一现般的短暂人生。
2006年8月,邓鸣贺出生在河南省邯郸市大名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大名县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历史悠久,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受河南和山东的影响,特别是豫剧,当地的老百姓都能唱上两句。
邓鸣贺从1岁开始,就跟着奶奶一起生活。
爷爷邓庆华,是县豫剧团的琵琶手,也是当地唯一一个会弹琵琶的人。
有表演时,剧团就会喊上邓庆华。
奶奶就带上邓鸣贺一起,看爷爷表演。
邓鸣贺对戏曲的启蒙,主要来自爷爷的熏陶。
两岁多的时候,邓庆华发现小孙子张嘴会唱了,十分惊喜。
邓鸣贺的首次登台是在一场不算正式的晚会上,两岁多的邓鸣贺毫不怯场,不会唱的部分就由爷爷在后面给出提示。
这次表演让他一鸣惊人。
随后,爷爷就开始带着邓鸣贺到老干部局戏迷协会排练。
这里的每一个戏迷,都算得上是小凳子的启蒙老师。
邓贺鸣不仅外在形象好,对音调也十分敏感,转弦后他马上就能搭上调子。
再加上惊人的记忆力,和极高的悟性。
最开始学唱戏,缺少演出实战的机会。
爷爷为了锻炼小凳子,便带着他跟着一个吹唱班四处奔波。
这对于一个几岁的孩子来说,是件十分辛苦的事情。
之后,家里负责吹唢呐的二爷爷成为了小凳子的搭档,村子里红白喜事的台子成了他的主要舞台。
然而,在外干活,风餐露宿,吃不好也吃不饱。
碰到风雪天气,无法坐车,二爷爷只能抱着小凳子一路跑过去。
艰苦的环境令年幼的小凳子实在吃不消,很多时候都是一路哭到目的地。
可是每当轮到他表演节目了,他就能立刻擦干眼泪,进入状态,兴高采烈地唱起来。
二、
邓贺鸣对于戏曲是发自肺腑的热爱。
随着邓贺鸣在戏曲表演上的天赋越来越凸显,家里人教的东西明显不够他学了。
邓家5代人打鼓唱戏,才等来一个邓鸣贺。
他的身上,承载着全家的理想。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爷爷决定把他送到河南赵玲艺术学校,专门学习戏曲表演。
此时的邓鸣贺只有3岁半,是整个学校最小的学生。
一个不到4岁的孩子,几乎没有自理能力,其他孩子还在父母怀里撒娇。
小鸣贺已经开始了他的住读生活。
尽管父母觉得不舍,为了孩子的前途,还是下决心同意孩子去异地求学。
去的第一天,小鸣贺抱着爷爷哭作一团。
爷爷离开的时候,小鸣贺扒着学校的大门,呼唤着爷爷把自己带走。
在之后的日子里,小鸣贺的爷爷或奶奶,两周去看他一次。
每次,邓鸣贺都围在爷爷奶奶身边,害怕被他们再次丢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