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观潮】
2021年下半年,中宣部印发了《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针对流量至上、“饭圈”乱象、违法失德等文娱领域突出问题部署综合治理工作。《通知》印发以来,包括电视综艺和网络综艺在内的综艺领域,面貌和生态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创作者创新多元的节目类型和形态,重视对社会、文化和主题性内容的呈现,重视向观众提供更为向上向善的文化和审美示范,重视包括形塑青年价值在内的正向社会价值引导。
引人思考的节目越来越多
纵观近来的综艺界生态,我们看到节目类型更为多元创新了,主题定位更为正向积极了。从节目类型来看,前段时间主打流量、消费,过度娱乐化的养成、选秀类“霸屏”的现象,得到有效矫正。创作者打开思路,使节目创意得到有效拓展,重大主题类、社会类、文化类、纪实类节目“井喷”。
在重大主题类作品中,《故事里的中国》《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等节目在建党百年之际播出,用综艺的形式展示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冰雪梦想团》《冰雪正当燃》等节目有效地配合了冬奥主题宣传,还有《大湾仔的夜》等节目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得益彰。
虽然文化类作品已火爆数年时间,但令人乐见的是,此类节目的发展没有陷入同质化的瓶颈,而是持续彰显着创新理念。近来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展演季》《古韵新春》《中国考古大会》《中国国宝大会》《2022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第五季),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网络平台的《登场了!洛阳》《花好月圆会》等作品,不断探索传统文化、传统艺术、传统观念的当代化、融媒化、青春化、网感化转换,与当代受众和用户的行为习惯、审美喜好不断适配,实现了可持续性的价值引领效果。
带有纪实色彩的社会类作品异军突起,是近来尤为值得关注的新现象。其中既有关注日常社会生活和普通人生态的《新游记》《你好生活》(第三季),更有关注特定群体的“垂直化”社会类综艺,如《勇往直前的我们》和《一往无前的蓝》均关注消防员群体,《屋檐之夏》关注独居老人群体,《忘不了农场》关注认知障碍群体,《初入职场的我们》《令人心动的offer》(第三季)关注初入职场的年轻人的生活、工作状况。节目中所展现出来的群体有的有特殊而重要的社会贡献,有的有不同的特殊困难并易被其他社会成员忽略,还有的面临特殊的人生阶段。健康的综艺生态下,综艺节目不应只有“让人笑”这一种类型,还应该有更多“让人思考”的类型,后者正体现于社会类、纪实类综艺节目带给观众的广博认知、现实观照、沉静深思之中。
进一步说,在综艺节目类型多元现象的背后,是近来综艺节目的主题呈现出更为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局面:节目或关注青年群体的社会化成长,或关注社会基层现实与普通人的奋斗生活,或关注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不仅在本领域展现了创新创意水准,更逐渐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观念层面释放文艺作品激发情感、凝聚力量、匡正价值的独特功能。
健康审美导向引领观众
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以来,综艺领域不仅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精进,更在对观众的文化审美经验的引领方面有长足进步。比如,一段时间里盛行的“饭圈文化”得到了有效遏制。偶像养成类节目等一些网络综艺一度引发了粉丝盲目打投、金主过度营销,以及青年群体过度消费、拜金、侵犯他人的隐私、颜值崇拜等畸形追星风潮。随着监管措施到位、从业人员加强自律,以及社会舆论所向,“饭圈”乱象得以有效矫正,粉丝追星行为日趋理性,因疯狂追星行为而引发的重大舆情事件基本销声匿迹。
还有一些综艺节目中曾出现的争议性审美取向得到了有效遏制。如过度展示“中性化娘炮风”、过于放大男性阴柔举止、过于凸显选手“艳丽”颜值等综艺创作手段难觅踪影。还有为博出位而过度整容、过度使用滤镜、过度穿着奇装异服、过度审丑的现象,也逐渐被强健审美、昂扬审美、情感审美、雅致审美所替代。不少代表性节目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文化,让观众在日常生活中、文化流淌中发现美好,感悟真善美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