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不少作品中一味呈现的浅表娱乐化内容,也明显收敛。特别是在一些格调不高、立意浅薄的节目中,一味通过嘉宾选手互相取笑、挖苦、矮化、侮辱,通过夸张化、庸俗化、戏谑化、戏剧化扮演,表达有攻击性与极端化的观点等方式博得流量的现象明显减少。应当看到,歪门邪道、杀鸡取卵式的短视做法,与综艺节目深挖思想内涵的创作导向背道而驰,使节目无法在观众认知中留痕,也终将被行业、市场和受众遗弃。
综艺节目中或明或暗地传达消极价值观念的现象,也引起了监管者、从业者、学者和观众的警惕。这些消极价值观念既涉及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非理性消费、唯视觉主义等普遍性问题,又涉及直接影响到青年观众群体的躺平、佛系等宣扬“被动人生”的观念。
需要注意的是,综艺领域中有争议甚至畸形的文化和审美现象的出现,大多离不开不良资本的介入。因此,对资本进行约束引导是文娱领域、综艺领域治理的根本所在。如果资本能自觉将提供正向的文化与审美经验作为自己的责任,那么综艺节目对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特别是使青年群体积极面对社会化过程,将产生更加积极的作用。
对社会现实有更多观照
随着互联网不断介入生活,其海量信息呈现与存储的特征,让受众置身于信息过度显现与供给中,人的注意力资源越来越稀缺。同时,面对当下这个快速发展转型的社会,民众的注意力资源又十分重要。如果能将民众稀缺的注意力引向正面、积极、有价值的议题方向,将极大地有助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
在这一背景之下,作为文化产品、文艺作品产出的密集地带,综艺领域应该肩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从业者也应该更具使命感、责任感。可喜的是,近来重大主题类节目所呈现的激扬岁月让观众看见时代风貌,社会类节目所呈现的多元生活让观众看见社会生态,文化类节目所呈现的文化内涵让观众看见传承精神。这些节目通过精品内容和渗透传播产生了强大的社会影响。这个从“唯流量”迈向“正能量”的转变过程,正是综艺领域将民众稀缺注意力引向更有价值之所在的具体体现。
同样让人乐见的是,不少综艺节目开始关注青年,培育具有正能量的青年文化。了解青年,方能把握文艺领域发展的未来。而激发青年秉持更加积极的价值理念,更是保障国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综艺节目作为青年群体接触频度高、收看欲望强烈的文艺形态,更应肩负起“每一步都面对青年”的职责。
下一步,在正向引领社会文化价值观的过程中,平台应不断压实主体责任,创作者也应不断夯实价值情怀,综艺节目应将时代精神、文化价值、社会风貌、个人奋斗等元素充分融入创作中,为用户和观众呈现一个立体、丰富、真切、积极、可爱的中国形象、中国人形象。
最后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除了内容生产的新变化以及其所带来的审美、文化、价值能量之外,近来不少综艺节目在传播上的做法也值得称道。“重视传播”逐渐从口号落实到综艺业界的观念和行动中。近来,无论是电视综艺还是网络综艺,都在不断强化对传播的提前策划,重视节目播出之后的多平台联动二次传播。在这个媒介融合时代,在网络传播深刻改变着人类传媒格局、人们认知方式的状态之下,融媒传播已从辅助性角色,转变成决定节目成败的关键环节。节目制作方需意识到,仅仅将内容物料提供给各类平台了事已不合时宜,全程深度参与各平台的传播链条,根据传播成效动态调整传播内容和策略,并有效借助大数据算法和人工智能等前沿传播科技的助力,实现节目内容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多线收获,才是正途。
(本文系文化和旅游部部级社科项目“短视频文化热点和现象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作者:刘俊,系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