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得挺好的。
当自我评价和外界评价错位时,江疏影的自我落差感产生了。
偏偏, 她还玻璃心。
14 年《一主二仆》中,观众因入戏角色而骂她绿茶。时隔 4 年,她仍对此事耿耿于怀:
当时手上拿着奖
看着网上的言论
觉得讽刺
《致青春》导演说她显老的事,她几乎到哪都得说一遍。
虽然导演抨击人家外表不太对,但她永远耿耿于怀的样子,反而不断加深了这个负面标签。
总结下来,江疏影问题出在哪?
自我认识和客观事实错位——
最后选择了坚持自我,把力气花在扩大这种差距上。
但这是个恶性循环。
很难意识到问题所在,也就无从修正这种偏差。
结果,她只能焦虑——
只有 7 分钟的访谈节目,有一句话她重复了三遍:
这个社会就是这样
你不进步就是退步
她只能拧巴——
不知道要不要取悦观众:
我又很在乎(观众)
我又不在乎(观众)
不知道要不要平衡自身和外界——
她一边表态 " 不撞南墙不回头 ":
我还是坚持想要去和自己拧巴着
感觉走不到黑
我永远都不会醒悟
又一边阐述现阶段的难题就是平衡和社会、大众的关系:
自己和年龄、社会、大众所想要和认为的事情
就一直在权衡
发现没?玻璃心也好,嚣张也罢,都是一种主观上的极端。
前者听到任何一点意见就钻牛角尖。
后者是听不下任何一种意见。
她缺的,就是一个放下防备、放下骄傲的平和心态。
抬头看看客观事实:
2021 年,白玉兰颁奖典礼上,《三十而已》《清平乐》都榜上有名。
毛晓彤提名《三十而已》" 最佳女配 ",任敏提名《清平乐》,但作为两部剧的主演,江疏影 …… 没份。
反思下自己的演技不过分吧?
王耀庆评价江疏影时,最后讲到一个 " 度 " 的问题:
我是觉得(喝酒)这个其实有一点点危险
就是你借助外力进入某一种状态
即便是体验派来来说
你去调动某一种记忆让你进入某种状态
这本身对演员来说,是有风险的
演员很大程度上,是靠自己的想象和模仿来创作
这里有一个要去拿捏的度的问题
如果你沉溺其中
这是有点危险的
不止江疏影,其实不管是谁。
我们可能闯荡的不是电视剧圈,但一样在闯荡江湖。
对着 " 自我认知 " 和 " 外界评价 "," 主观情绪 " 和 " 客观事实 " 这块靶子。
握住手中的那把箭,瞄准那个 " 度 "。
才能 " 走得稍微光亮一点 "。
别再浪费好资源了